拥有三千年历史,18亿使用者的筷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小棍子形状的餐具”那样简单。
一双筷子,几根手指,挑、夹、拨、扒、剥,如同乐器,奏动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知礼、思念。
这无疑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东方文明的象征。
筷子,古称“箸”,它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陶鼎之类用水煮食物的炊具问世之后。《韩非子·喻老》中说:“昔者纣为象箸”,如果说远在古老的商代,纣王精美的象牙筷已是某种奢侈品,似乎他的骄傲,透过文字,穿越了数千年。
它浸润在这片大地太久了,在文化的长河中,逐渐烙印上属于这里、古老的、哲学的韵味。筷子取材自然,还于自然,内敛而有生机。它的本身结构化繁为简,人为对它的解读却能变得十分丰富:标准长度七寸六分,象征七情六欲;前圆后方谓之“天圆地方”;圆头入口又为“以食为天”,一分为二,合而为一,动静相合又称为阴阳和谐之道。
虽然这些说法大多并无考证,也并非筷子作为使用工具的初衷,但它完美的合入文化之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于认同中华文明的人们手中,一代又一代的未曾间断的历史中,积淀、延长。
千年之前,筷子便随中华文化一道,在东方文明世界生根发芽。食与言,文与思,正是认同与融合所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染。(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