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辽宁省部分大型超市已采用可降解购物袋

2020-08-26 11:03来源:辽宁日报编辑:张慧

菜市场,每个小小的摊位上,都能找到塑料袋的身影,伴随着摊主灵巧一甩的动作,一单单生意成交;超市中,推着满载的购物车去结账,收银员头也不需抬,熟练地敲击着键盘,会问大袋小袋;炎炎夏日,买一杯冰凉的饮品解暑,商家少不了会给配上一根带颜色的塑料吸管……

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里,塑料制品几乎无处不在。

算一笔眼前账:作为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材料,塑料带给我们很多便利。再算一笔长远账:因为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不规范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等,造成了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很多看起来超薄的塑料袋,废弃后却可能200年无法降解,长期留在土壤中,威胁土质和水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有人称之为升级版的“限塑令”,也有人直接称之为“禁塑令”。升级版“限塑令”要求,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分2020、2022、2025三个时间段,对治理塑料污染进行部署。

升级版“限塑令”与以往有哪些不同?给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升级版“限塑令”更好地发挥作用?请看调查——

从“限”到“禁” 塑料制品管控不断升级

网络上有人称塑料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近年来,废弃塑料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采取有奖积分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购物袋、各种材质购物袋都收费、征收塑料袋税等方式降低塑料袋使用频率。

为了限制和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2008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首个“限塑令”开始实施。从这一天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同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关于塑料袋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塑料购物袋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025毫米。2009年,国家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首次对可降解塑料餐具提出了指标要求。此后,一些省份结合自身实际尝试禁塑或者实行全面禁塑。

“限塑令”实行后,自带购物袋、使用布袋或者环保袋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为了方便,往往不在乎多花上两三角钱,“限塑”逐渐演变为“卖塑”。由于监管不力、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塑料制品消耗严重等因素,“限塑令”的效果也在日益弱化。

今年1月,“限塑令”迎来新变革,《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

“这次政策有很大变化。”多位采访对象对此异口同声。

变在哪儿?

《意见》对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予以明确:如明确了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应用场景,并提出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国范围的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意见》提出了禁止使用场所、地域,有详细的禁止目录和推进时间表,更为系统、明晰,可操作性也更强。”省塑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德龙认为。

此外,还有一些塑料制品禁止生产和销售。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如果说以往的政策,我们称之为‘限塑令’,那么,新政策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乎更应称之为‘禁塑令’。”李德龙说。

今年7月,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了相关塑料制品禁限管理细化标准(2020年版),而目前,新的塑料袋的国家标准也在征求意见中。

日前,记者多方了解到,辽宁省的省级实施方案也将于近日出台。

减量是目标 替代是基础 成本是关键

源于近年来环保理念的提升,面对升级的“限塑令”,从生产端到市场端,并没有表现得意外和慌乱。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减量的基础上,走向可降解,这已是大势所趋。”在深耕环保材料研发制造领域20年、对日本年出口环境友好型塑料袋达2万吨的营口东盛集团,记者看到,这里生产的一次性可降解餐具、塑料袋等制品已经形成自主品牌,并在国内电商平台售卖。董事长文起东表示,“禁塑令”就是产业提速的“风口”,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布局,提升产能,以服务未来广阔的国内市场。

敏锐的市场主体从来不会忽略丝毫风吹草动,政策落地时,他们早已厉兵秣马。

“公司十多年前注册成立时,就希望在可降解塑料研发、生产方面有所成就,并从多年前开始布局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实践,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旦客户调整订单,我们第一时间可以进行生产。”营口永胜降解塑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生满怀期待。

“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前提是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文起东表示,在技术上,可降解材料研制已日趋成熟,如何控制成本是制胜所在。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原料产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竞争下的技术革新,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支撑和促进“禁塑令”的实施。

超市、快递、餐饮、外卖,作为这次政策调整的利益相关者,大势之下,一些嗅觉敏感的企业已经提前布局。

记者走访沈阳多家超市发现,目前,一些超市使用的仍是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一家连锁大型超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超市也注意到了关于限塑的最新规定,等到辽宁省明确具体实施时间表,将严格按照要求,使用可降解产品进行替换。而少数大型超市早已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在塑料袋上除了承重、规格、生产厂家等,还标注着:本产品能降解成粉末,还原土地不会造成白色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水,不排放污水和有毒有害物质;太阳光直射三个月可能会导致发生降解等环保提示。当然,相对于普通塑料购物袋0.2元至0.5元的售价,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售价明显较高。记者在麦德龙超市走访时了解到,这里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按大小每个分别售价为0.5元和0.9元。

作为塑料袋新兴的使用大户,外卖快递领域如何限塑,对政策效果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从2017年开始逐步推行绿色包装,公司有专门研发包装的部门,通过对包装胶袋厚度优化及缩小LOGO印刷,减少原料用量。”顺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积极联合包装供应商研发推广可循环包装,有效减少塑料包装物使用。公司已经做了相关技术储备,“我们会根据国家监管部门要求推行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也会利用社区宣传等形式让消费者了解绿色包装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使用循环包装的习惯。”

记者联系到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对方介绍,美团外卖早在2017年8月就启动了外卖行业内首个关注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青山计划。他们在商家端服务市场设立环保专区,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以此来解决商户环保选购需求。今年4月,他们又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设立青山计划专项基金,建立供外卖平台餐饮商户选择的包装产品供应商名录,资助外卖包装(重点为外卖餐盒)创新产品孵化项目,以实现环保包装在外卖商家的推广使用。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可降解塑料袋多付费?

记者在某知名购物平台搜索可降解塑料袋,发现已经有相当多的商家在售卖。比如一款标明用“PLA+PBAT+玉米淀粉”等原料做成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30只售价15.8元,虽然比普通塑料袋贵上许多,但这款环保塑料袋目前月销5000多个。

“咱买的不是塑料袋,是环保。”“全降解塑料袋+厨余垃圾,绝配。”有买家在评论中这样说。还有买家在评论里十分专业地科普起了“全降解”和“可降解”,提醒大家购买时擦亮眼睛,不要购买部分添加了聚乙烯成分的塑料袋。当然也有人反映环保袋“有点薄”“容易划破”“不耐高温”等问题。

记者看到另一款秸秆浆制作的一次性餐盒,50套售价39.9元,平台月销也在5000多个。这说明,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垃圾分类的推广,对于可降解塑料袋,消费者有需求,也愿意多花一点钱支持环保。

疏堵结合 强力监管

塑料废弃造成白色污染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升级版的“限塑令”能取得怎样的效果,不少人仍持审慎、观望的态度。

走访中,文起东、王宝生等企业家同时提到了政府在推动“禁塑令”中应发挥的作用,比如,维护好市场秩序,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等,“希望国家能及时出台相关标准,加强监管,并对研制可降解材料和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

塑料制品是商品,要从源头上遏制塑料袋的泛滥,注定不能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需要政府“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要确保‘禁塑令’效果,监管和惩罚措施非常重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认为,2008年实施的“限塑令”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远远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乏力。

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张思宁认为,“首先要明确职能部门,具体操作上由谁来监管,避免‘九龙治水’;其次,要加大违令的惩罚力度,必要时法定入罪。”

张思宁认为,“禁塑令”涉及生产者、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而通过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倒逼环保习惯的养成,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也非常重要。比如,公益广告的投放,在商场、超市、饭店醒目位置的宣传,都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共识。

“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对以外卖为主的餐饮小店来说,必然会增加成本。”辽宁省饭店餐饮协会会长张宝学同样认为,要执行好“禁塑令”,离不开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严禁餐饮店特别是小食店、路边摊等购买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他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帮助企业消化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而上升的一部分成本。

限塑,还要突破理念和习惯的惯性。

张宝学认为,“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都要承担社会责任,逐步改变使用习惯,弃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他表示,辽宁省饭店餐饮协会正在依据新出台的《辽宁省绿色餐饮企业评价规范》,开展“绿色餐饮企业”创建活动。

记者看到,这一规范的评价细则中,有“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一次性餐盒餐具”以及“订餐过程中主动向消费者提示尽量少选用一次性餐盒、筷子等餐具”等指标项,张宝学表示,这正是引导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建议疏与堵并举。疏,推广可替代塑料材料和循环使用的新产品;堵,从生产源头及全产业链各环节,杜绝白色污染产生因素的存在,加强立法并严格执法力度。”李德龙说。

而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者来说,替代品的成本和效果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如果真用可降解地膜,成本会不会高出很多?”香瓜种植户关俊强告诉记者,他今年承包了两亩地种植香瓜,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清理地膜,自己愿意尝试使用可降解地膜,但需要算一下经济账。

花生种植大户王强介绍,他用过可降解地膜,但降解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降解地膜制造企业——大连华诺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生物降解材料具有特殊属性,不同地域的气温、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种植方式的不同,降解地膜的实际降解效果确实存在差异。先进行降解地膜覆盖示范试验,取得科学实践数据后再普及推广应用,至关重要。

“技术上因地制宜,效果才能更好,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提升大家用可降解地膜的积极性。”王强说。( 关艳玲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