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探索重庆渝北“三农”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02-02 11:23来源:渝北时报编辑:罗莉萍

青瓦白墙蓝天,绿树流水人家,游客结对而来……冬日里渝北区广袤的农村田野,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渝北坚持在开展脱贫攻坚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0202111715825.jpg

印盒春色美如画 徐琴 摄

2020年,渝北区农业总产值预计38.9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27.77亿元,同比增长2.9%;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到97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性收入预计20.61亿元。

如今,渝北“三农”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实现了由量到质的提升,农村发展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的迈进,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转变,乡村产业强了起来、农村环境美了起来、农民生活富了起来。

试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探索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

1月19日,冬日里的大湾镇金凤村暖阳高照,连片桃林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原来,金凤村党支部书记、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路良敏正组织村民们利用冬闲为桃树除草、施肥、修枝。

在去年,这一片还是无人问津的荒坡,冬日里只有萧瑟之景。变化,来自金凤村2020年成为市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村,借力渝北区深入实施的农村“三变”改革,让这里的“人”“地”“钱”等资源要素迅速激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过去的金凤村因地处偏远、发展滞后,近70%的农村承包地被弃耕,村中8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村’。”路良敏介绍,2019年8月,金凤村在“三变”改革下,对丘陵土地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打造了近4000亩横竖交错的经果种植基地,种上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夏至糖桃、晚熟沃柑等品种。

后来,该村又抓住渝北区的“三社”融合发展政策,成立了金凤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把资金变股金,通过资金股份化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让700多户村民成为了股东。

随着“三变”改革及“三社”融合的不断推进,村民们对这片土地寄托着越来越多的希望,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

“像金凤村这样,我们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探索了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的有效路径。”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聚焦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创新成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和资金互助部,通过“一社”统“三部”,在村一级实现生产、流通、信用三大功能的有机融合。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渝北区已入股土地7.9万亩,入股资金3890万元,农民变股东涉及15847户,5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累计获得授信资金2.5亿元,破解了无人种地、融资贵、贷款难等问题。

抓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大力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然而,从渝北区的立地条件来看,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分散且坡地多。这样的条件,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

“基于此,我们积极响应市里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号召,立足改善丘陵土地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渝北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坚持以土地宜机化整治为基础,聚焦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观化“七化”建设,大力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位于东河河畔的统景镇江口村,全村1700余亩土地中,原本在耕土地只有不到500亩,且主要种植“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等传统粮食作物,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率不到2000元。

2019年,该村巧借“双十万工程”建设的东风,所有耕地完成宜机化整治,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双十万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村的荒山变成花果山。”江口村党支部书记余才兵感慨地说。目前,江口村1700余亩耕地已经全部完成“宜机化”改造,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种植优质柑橘3万多株,套种各类蔬菜500余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除了在传统农业上持续着力,江口村还借着“双十万工程”建设的东风,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文章:布局建设200亩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基地和古法酱油酿制坊等重点项目,拓展产业链。

和江口村一样,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在“双十万工程”中,探索了零改整、瘦改肥、租改股等“六改促六变”,全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2350亩,栽植大雅、无核沃柑、血橙等优质特色柑橘5397亩,同步引进全自动水肥一体化设施,布局数字农业系统、微喷灌溉系统,果树达到丰产期后预计年纯收入可达2000万元。

“如今,我们区的‘双十万工程’推进迅速,效果凸显。”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渝北区“双十万工程”已建成经果林6.84万亩,大力打造古洛环线、茨兴线、玉矿线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印盒村歪嘴李、放牛坪村梨、金凤村桃子、乌牛村仙桃李、青龙村柑橘等1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整治人居环境让人们记住乡愁

绿树掩映,田园恬静,院落整洁……寒冬里的大盛镇天险洞村廖家湾古村落,呈现出绿意盎然、红花点缀的乡村“高颜值”。在这海拔1000米的农家乐里,城里客人既能体验乡愁,又能便捷生活。

而昔日的天险洞村,老屋闲置破败不堪、杂物堆积房前屋后、垃圾积垢随处可见,村庄环境一度“脏、乱、差”。这样的乡村场景不仅引不来老板投资,就连山上的青壮年也纷纷下山生活。

如今像廖家湾古村落群这样的“高配置”,是渝北区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打造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乡村美不美,干不干净,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天险洞村党总支书记廖有财介绍,该村2019年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时,村里摸索出了一个“两结合诀窍”:利用好村里的自然景观资源,让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两结合,让游客们能来村里找得到乡愁。

按照“可看、可玩、可参与”原则,该村配套完善了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设施,打造避暑纳凉、生态休闲、花果观赏等特色休闲旅游模式,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绿色产业链。如今,天险洞村有21家农户办起了农家乐,2020年上半年全村旅游收入600余万元。

与山上的天险洞村相比,山下御临河畔的青龙村人居环境也毫不逊色。在这里,数千亩坡地被开垦出来建设水果公园,4公里长的御临河岸打造成了休闲亲水地,散落的农房装扮成了巴渝民居风格……

在青龙村的蒋家湾人居环境示范点,这里的42户农户的大部分农房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2018年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后,42户人家农房统一整修成“小青瓦、白墙面,青砖柱,红腰线,青墙裙、大出檐”巴渝民居风貌。而农房四周的环境也毫不逊色,不仅有柑橘产业园的大片美景映衬,还有屋前路边的小花小草点缀,美不胜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渝北区大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五沿”带动向全域整治稳步推开、从点上示范向整村整镇逐步推进、从聚居农户向分散农户加快覆盖,集中打造兴隆镇、大盛镇2个整镇推进示范镇,实施木耳镇金刚村等48个居民新村建设。

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农民宜居宜业、游客宜养宜乐,眼下,这样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渝北慢慢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