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忠县官坝镇产业图谱,你会发现一个耕地5万余亩、常住人口仅2万余人的小镇,竟有10大产业,规模大的如水稻有20000亩、笋竹10000亩,规模小的如食用菌、辣椒等。
“全镇大大小小的产业有10多个。”4月3日,官坝镇党委书记熊伟坦言,再好的产业也会受品种、技术、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官坝镇因此实施产业“备胎计划”,在做大扶强支柱产业同时,支持群众先行先试多元化培育产业,有前景的盘大盘强、不适宜的淘汰更新。他说,“今天的朝阳产业可能明天就成了夕阳产业,必须未雨绸缪!”
蚕桑产业低迷“上了一课”
汽车在山路上奔驰,车窗外一排排桑树少有抽芽,留下一个个树桩,有的已经枯萎死亡,有的被村民挖掘做了柴火。
“蚕桑曾经是我们的主打产业。”83岁的杨义国,是官坝镇固国村五组组长,过去四季养蚕,年收入四五万元,是当地有名的蚕桑养殖大户。站在青龙寨上,老人指着周围的房子告诉记者,“以前,养蚕是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家家户户靠栽桑养蚕送娃读书、建房娶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官坝镇就普遍栽桑养蚕,先后办起了蚕种场、丝绸厂。2000年,全镇桑园面积达1.8万亩,养蚕1万张,产茧6000多担,养蚕量、产茧量占全县三分之二以上,形成了蚕—桑—茧—丝—绸—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蚕桑产业成为官坝镇三大传统主导产业之一。2006年,官坝镇还被列为重庆市五个万担产蚕镇之一。
2010年后,官坝镇蚕桑产业逐走入低谷,到2018年,当地群众基本不养蚕,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尽管如此,官坝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在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还从浙江引进果桑树苗建起500多亩果桑园,探索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路。
“蚕桑产业走‘下坡路’给我们上了一课。”熊伟坦言,没有一劳永逸的支柱产业,再有前景的产业也可能会因为外在、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一个地方的发展机械地与少数骨干产业捆绑,很容易为发展带来隐患。他表示,“要与时俱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甚至调整赛道再奔跑。”
事实的确如此,作为官坝镇三大传统主导产业,除了大米产业稳中有升外,蚕桑遭遇了发展瓶颈,生猪产业近年来也因市场行情受到影响。
未雨绸缪实施“备胎计划”
官坝镇是典型的畜牧大镇,畜牧业效益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尤其是生猪产业初具规模,立体产业链正逐步形成,过去常年出栏生猪10万头,但近年来受市场行情影响,老百姓养殖积极性有所降低。
“对一时的市场波动不能‘听风就是雨’。”官坝镇镇长范正媛称,支柱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实施“备胎计划”避免产业低迷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要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说变就变。”
对生猪产业,官坝镇重点引导大户、企业进行规模化养殖,全镇建成3大种猪生产基地、5大生猪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68户,生猪养殖大户200多户。
现在,官坝镇建起“万头母猪基地”、万头优质肉猪生态养殖小区有两个,优质生态肉猪已获重庆市产地认证,“官坝生猪”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既要有坚守的定力,又要有‘变道’的眼力。”范正媛介绍,在传统支柱产业遭遇颠覆性影响前,官坝镇通过招商引资、返乡创业、试验试点,因地制宜引导培育新产业,“未雨绸缪,保证有可供筛选的产业壮大成新的支柱产业。”
官坝镇翠柏村的吴统选在药业公司上班。2017年,吴家四兄妹4位大学生成立忠县火地湾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老家流转土地种植枳壳。镇里帮忙落实道路、水池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枳壳发展面积近800亩。
2014年,浙商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官坝镇,成立重庆红高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红高雷农业公司)采取全程指导、全包收购的形式发展笋竹产业,官坝镇也给予大力支持。
“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选择。”范正媛称,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近年来先后引进21户投资企业、引回13户返乡农民创业,培育发展起大米、生猪、笋竹、水产、猴桃、山楂、莲藕、茶叶、枳壳、花椒、辣椒、粮油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达3万余亩,为“备胎计划”提供了足够的备选产业。
动态推进优胜劣汰选产业
开春不久,官坝镇组织镇村干部、产业带头人等在翠柏村召开枳壳产业推进大会,扩大生产规模。
“8年培育,枳壳产业初具规模,效益初显。”翠柏村党支部书记谢德凡介绍, 4名大学生在村里建起良种繁育基地50余亩,枳壳、黄精、白芨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700余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达500余亩,火地湾中药材基地还被评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十佳种养殖基地,入选科卫联合中医药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他说,“实践证明,枳壳既适宜官坝种植,又有很强的带动性。”
推进会上,官坝镇决定借鉴蚕桑发展经验,利用田边地角发展种植枳壳,在不影响粮油安全生产同时,逐步把枳壳产业培育成骨干产业。
同样,红高雷农业公司经过10年发展,带动全镇8个行政村8000余户农户共建笋竹基地10000余亩,在官坝建起笋干加工厂,在忠县县城设立笋干销售门店、配套中转冷库,在渝中区菜园坝农副产品市场设立配送中心,年加工销售笋干250吨,产值达1500万元,每年助农增收户均2000元以上。
2023年,红高雷“笋干”荣获第2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现在,官坝镇也将笋竹产业纳入支柱产业培育壮大。
“产业‘备胎计划’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熊伟介绍,通过试验培育,在筛选出优势产业同时,也淘汰那些不合适发展、没有市场前景的劣势产业,动态推进,为乡村振兴留下真正富民增收的产业。
2017年,官坝镇三峰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显华会同25名干部群众筹资74万元,发展了200亩花椒,但因气候、市场、技术等原因,没能成功。去年,三峰村将在外销售柑橘的彭安民招引回村接手了200亩花椒地,改种柑橘树,挂果前套种西瓜、玉米等,走上了以短养长的路子。
谢显华称, 彭安民妻子是奉节人,夫妇二人既懂脐橙管理,又有销售渠道,过去每年销售柑橘40余万斤。他相信夫妻二人一定能把柑橘产业培育成功。
如今,官坝镇通过产业“备胎计划”,依托筛选出来的优势产业,正逐步形成生态养殖区、有机笋竹区、中药材种植区、特色桑果区、佳味调料品区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