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外卖拼团平台上的低价外卖受到了年轻人追捧。只要在平台上叠加消费券、参与外卖拼团下单,用户就有可能点到一份最低价格5.8元的外卖。在对“薅到羊毛”、减轻经济负担感到兴奋之余,人们对于拼团外卖背后的盈利模式也产生了疑问。(8月21日 《工人日报》)
拼团外卖如何盈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玄妙。在拼团模式下,消费者组团下单,商家能将精力聚焦在更少的餐品品类上,获得比较集中的单量,薄利多销。此外,一些商家生产拼团外卖时会使用预制菜以降低成本;还有部分商家既做着线下堂食,又开着正常外卖,参与低价拼团外卖是为了对门店进行推广和引流。这样看来,商家的低价“内卷”似乎是一件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既能盈利,又减轻了靠外卖为生的打工人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满20减12”的“膨胀优惠”的对面,更应叩问的是食品安全。一些商家为了维持低价优势,可能会选择采购低价、低质的食材;为了节省成本,商家还可能忽视厨房卫生、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加剧食品安全风险。此外,一些外卖平台可能会降低入驻门槛和审核标准以吸引更多商家入驻,使得一些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商家混入其中。
外卖领域一直是食品安全的灰色地带。前段时间添加了庆大霉素的外卖就引发过一段时间的热议,而在如今的低价模式下,拼团外卖中的庆大霉素含量大有可能远高于平均值;更有短视频平台博主上街考察,以200元报酬请外卖小哥带自己去周围一间比较干净的餐馆用餐,却只得到外卖小哥思考过后拒绝的回答。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就像薛定谔的猫,人人都对其讳莫如深,如今汹涌袭来的低价外卖潮,是否也是一面折射食品安全问题的镜子?
毕竟用户对外卖“满减优惠”追逐的反面,更有可能的是对自身健康的牺牲;商家大打“价格战”的背后,更有可能的是对消费者权益与食品安全的漠视。“内卷”低价,薄利多销,或许是迅速达到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但外卖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不应执着于“打价格战”这种短视行为。外卖朝低价“内卷”之后,更应努力转向品质“内卷”。商家需要在外卖的食品安全方面下足功夫,监管部门也应提高外卖行业的准入门槛,让外卖行业的“内卷”转向发展的良性循环。(熊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