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春夏交替时节是特别易饿、易胖的季节,特别难熬?近日,不少“易饿体质”的相关话题频上热搜,也有“老胃病”读者留言提问:最近胃不太好,还反流,也容易饿,饿得莫名其妙,饿得前胸贴后背,感觉恶心甚至胃痛。晚上更难,医生交代需要早点吃饭,通常在10点多又开始饿了……“易饿”的人在春夏交替时节应该怎么应对调理?这期我们请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康宜兵主任中医师来答疑。
“春夏之际易饿”,却只宜吃“七分饱”?
春夏交替之际是雨水较多的一段时间,据说脾在此时进入了旺盛期,人特别容易有饥饿感。网络上有不少减肥博主把谷雨节气称为节食关键期,说“熬过去就瘦了”,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有疾病的表现,要对应病因进行饮食调理。
“春夏交替之际,气温上升,雨水充沛,万物更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变得旺盛起来,此外,春季后期容易出现情绪压力、失眠或熬夜等因素都可能会促使饥饿感来得更频繁。暮春易饿、要注重养脾的说法,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康宜兵表示,在中医理论中,有“脾主长夏”的说法,但也有“脾主四季”的说法,也就是说,心、肺、肝、肾四脏都有“主属”的季节,但是脾并非独属某一个季节,而是分主四季中每季的前后各九日,即十八日,四季共七十二日。可见,季节变换交接之时,都要重视养脾。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在季节变换之际,吃得过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痛、嗳气、反酸等问题。”康宜兵表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节,容易致使气血化生不足、水湿内停等问题。此时吃“七分饱”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确实对健康有好处。
这几类“易饿人士”,饮食调理这样做
康宜兵提醒,值得注意的是,“易饿”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像肥胖人士、糖尿病患者、甲亢患者、胃肠功能异常和肝功能异常人士等,都比一般健康人士更“易饿”,康宜兵为这几类人提供了以下饮食调理建议。
肥胖人士:肥胖人士首先要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使热能的摄入低于热能的消耗,迫使体内库存脂肪的消耗,从而起到减肥的目的。注意不吃零食、甜食、夜宵等;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减慢进食速度;在保证瘦肉、鱼、蛋、牛奶等蛋白质摄入的基础上,适量减少主食;晚餐宜少吃,如果晚上很饿,可以选择少量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作为夜宵,比如水果、蔬菜或全麦食品等。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按医嘱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保持血糖稳定的基础上,需特别重视三餐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避免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要多选择植物油,少使用动物油。多吃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如全谷类、豆类、荞麦等。多吃白菜、茄子、丝瓜、苦瓜等蔬菜。尽量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如果没到用餐时间就饿了,可以饮水或者吃少量坚果来增加饱腹感。因为糖尿病患者一饿就容易低血糖,所以在睡前可以适当加餐,但应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无糖酸奶、少量坚果或全麦饼干等。
甲亢患者:由于代谢较快,甲亢患者可能更容易感到饥饿。建议甲亢患者平时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牛肉、鸡蛋、牛奶、瘦肉、鱼等。一般不建议甲亢患者晚上吃夜宵,因为摄入过多食物可能导致失眠、胃部不适、胃食管反流等问题。如果确实需要加餐,建议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鱼、虾等,并控制摄入量。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时,消化功能减弱,吃饭最好八成饱,同时要戒酒,注意饮食清淡,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当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豆类等食物,但要避免摄入过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肝功能不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如出现食欲下降、易饿等症状,建议在睡前适当加餐。加餐食物应以易消化、高营养为主,如牛奶、豆浆等。
“一饿就胃痛”的人,要注意戒口调理
“正如提问读者所说,一些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患者常常有‘饥饿痛’,甚至伴有反酸、反胃等反流症状。”康宜兵解释,如果胃酸分泌过多,在进食消化完之后,胃酸对胃的刺激仍然非常明显,此时患者就会觉得“易饿”“一饿就胃痛”,这种“饥饿痛”多见于早上10—11点、下午3—4点和晚上10—11点,部分患者还有夜间痛。建议“饥饿痛”患者备点苏打饼干、苏打水、碱水面等食物,当偶尔出现明显饥饿感时,进食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如果晚上饿到胃痛难以入睡,可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作为夜宵,如藕粉、山药粥等。如果胃痛症状反复出现,建议及早到消化科就诊,必要时做胃镜、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进行制酸护胃等治疗。
“还有一类胃病患者,既易饿又易饱,一般与胃酸增加和胃动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康宜兵建议这类患者需注意三餐规律,戒烟酒,避免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过酸过甜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症状。饮食选择方面,建议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汤、面等;适量多吃富含粗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火龙果等,可有助促进胃肠蠕动。
这些“减肥要穴”了解一下
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只是想通过适量节食来促进健康的话,我们应该如何控制“饥饿感”来进行饮食管理呢?
“俗话说得好,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晚上少吃碳水化合物及高脂类食物,可减少胃肠负担。至于如何把握‘七分饱’,的确因人而异。”康宜兵介绍,以下三个饮食原则有助控制食量:吃饭前可以先喝汤,增加饱腹感;吃饭时细嚼慢咽,让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感知饱腹信号;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
在规律饮食的前提下,按揉以下这些“减肥要穴”也有助于抑制食欲,改善食欲亢进的问题,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地仓穴
位于面部口角旁约4厘米处。按摩此穴可以刺激消化系统,可能会有轻微的恶心感,从而达到抑制食欲的效果。
饥点耳穴
位于耳穴中胃的反射区,在耳轮脚的末端。如果觉得很饿,按压此穴可以缓解饥饿感,如果觉得饱胀,按压此穴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中脘穴
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按摩中脘穴可以调理脾胃,改善食欲亢进的问题。
此外,百会穴、关元穴、神庭穴、合谷穴和内关穴等也有抑制食欲的作用。这些穴位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如安神、回阳固脱、培元固本等,从而有助于控制食欲。(吴婉虹 王雯玉 徐心怡 温俊华 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