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到了贴秋膘的时候,用羊肉做一些美食是不错的选择。羊肉泡馍、羊杂碎、羊肉臊子面……这些如果还不够满足你的味蕾,不如来一笼羊肉灌汤包吧,“先开窗后喝汤”,再慢慢感受面皮和肉馅共同造就的美味。
“提起像灯笼 放下似菊花”
刚到饭点,洪三灌汤包的店里已经坐满了食客。吸引他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个小小的灌汤包,就在今年8月份,“洪三灌汤包”正式申请成为兴庆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精髓就是把宁夏优质牛羊肉引入传统灌汤包,再加上对面皮制作的不断创新,确保了牛羊肉汤汁的保留和与面皮恰到好处的融合。
熟悉灌汤包的老食客们都知道,吃这里的包子,得用筷子“提”着吃——“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这样的形容再形象不过了。
家住玉皇阁北街的马占军熟练地品尝着一个个汤包,尤其是羊肉灌汤包,是他的最爱。“咱们宁夏羊肉品质好,吃起来特别鲜美!”马占军夹起一个灌汤包,只见面皮薄透富有韧劲,能隐约看到肉馅,也能看到“摇晃”的汤汁。“鲜汤从肉馅会渗到包子底部,所以吃汤包不能急,最专业的吃法,是左右手同时开工。”
马占军说着,左手拿勺,右手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汤包放在勺子上,先小口将汤包咬破,汤汁瞬间流在勺子里,喝了汤,再一口吃掉剩下的包子,他边吃边直呼“太香了”。果然,按他说的方法,先是一口汤充盈口腔,凝聚了羊肉所有的鲜美,却一点也不油腻,之后再慢慢品味饱满的羊肉馅和筋道的面皮混在一起的感觉,真的是鲜美极了。
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
“上等的绵羯羊肉剁为馅,再灌以牛羊骨髓的汤汁,入口皮薄如纸、鲜嫩含汤、调料香浓。”说起羊肉灌汤包的鲜香,洪三灌汤包第四代传承人洪亮介绍说,与流水线上制作出的不同,手工包的灌汤包总透着人情味,而且从皮到馅处处都有讲究。
原来,要想包住满满的汤汁不漏出来,和好面皮是关键,必须使用冬小麦面粉和面,经过手工几揉几醒,这样做出来的面团很筋道。只见做好的小面剂子在厨师的手下旋转飞舞,随着擀面杖的滚动,很快就变成了薄而不透的面皮。
俗话说“一分皮三分馅”,吃羊肉灌汤包就是冲着馅来的。新鲜羊肉打碎后,加入姜盐和自制料粉拌匀。之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向肉馅中缓缓加入高汤,并沿着一个方向搅动,让肉馅吸足汤汁。这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向肉馅中加高汤,这步是出汤汁的关键,要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肉馅上劲。”洪亮介绍说,之后就是包汤包,在面皮上放一勺肉馅,紧接着师傅会手握面皮快速捏出褶儿来,最后轻轻一旋一拧,像变戏法一样,一个包子就完成了。“这个没什么诀窍,还是熟能生巧,多包几次就熟练了。”
鲜香的羊肉包伴随着升腾的蒸汽,慢慢变成半透明的,只需蒸上6分钟,一笼包子就熟了。为了最大限度保留汤汁,包子最好是现包现蒸现吃。有人喜欢吃包子时喝一碗香甜的粥,体验更丰富的口味;也有人就爱羊肉的鲜香,一碗羊肉汤搭配羊肉灌汤包下肚,绝对是属于秋天最正宗的味道。
小小汤包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说起小小的灌汤包,其实算得上是一种中国传统特色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此,洪亮介绍,灌汤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千年来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唐朝时,人们称灌汤包为“灌汤馒头”,据史书记载,这道美食是一位姓孙的厨师发明的。传说,这位厨师的初衷是让唐玄宗能够品尝到汤汁浓郁、口感鲜美的面食,唐玄宗品尝后大为赞赏,并将这种美食赐名为“灌汤馒头”,并封这位厨师为“汤王”。到了宋代,灌汤包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灌汤包的做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明清时期,灌汤包的做法更加精细,用料也更加考究,同时,灌汤包也成了宴席上的美食之一,被人们誉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点。“如今,灌汤包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和口味。比如广东的灌汤包以鲜香为主,而南京的灌汤包则以咸鲜为主。”洪亮介绍说,自家的洪三灌汤包自1914年创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除了味道鲜美,灌汤包还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义,比如其圆满的外形,就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美满,在中秋等节日里,人们总会吃上一笼,以寄托心中的情思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链接
吃汤包
配一碗特色羊肉汤
配料:
羊肉500克,香菜50克,红油、芝麻油各25克,良姜、葱各10克,精盐、花椒水各15克,花椒、桂皮、陈皮、草果、白芷、丁香面、桂子面、酱油各5克。
做法:
1.将羊肉洗净切成长10厘米、宽3厘米左右的肉块;羊骨砸断铺在锅底,上面放上羊肉,加水至没过肉,旺火烧沸,撇净血沫,将汤滗出不用;
2.另加清水,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再加上适量清水,沸后再撇去浮沫,随后把羊油放入稍煮片刻,再撇去浮沫;
3.将花椒、桂皮、陈皮、草果、良姜、白芒等用纱布包起成香料包,一同与姜片、葱段、精盐放入锅内,继续用旺火煮至羊肉八成熟时,加入红油、花椒水,煮约二小时即可;
4.此时汤锅要始终保持滚沸,捞出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碗内,撒上香菜末,一碗特色羊肉汤即成。(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