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钱袋子鼓不鼓,不仅关系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近年来,云南省乘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东风,加快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多措并举促农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必答题。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农民特别是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1元,同比名义增长6.8%,实际增长6.5%;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
升级乡村富民产业
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村民杨小菊正在为顾客调制咖啡饮品,“我家种了8亩咖啡,以前收入主要靠卖生豆。经过技能培训后,我在村里的咖啡馆做起了服务员”。从种咖啡到做咖啡,杨小菊见证了当地咖啡产业的融合发展、升级向新。
新寨村所在的潞江坝地区属于干热河谷气候,适宜咖啡生长。过去,村民主要售卖咖啡生豆原料,收入不稳定。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介绍,新寨村创新发展思路,引导农户规范种植、改良品种,并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陆续建设5个精品咖啡庄园,打造了咖啡+休闲康养、咖啡+乡村体验、咖啡+教育研学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新寨村规模化种植咖啡1.36万亩,去年咖啡总产值约1.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王加维告诉记者,未来村里还要打造10个咖啡庄园、百户农家咖啡小院、千亩精品咖啡种植园,让新寨咖啡香飘万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云南省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1+10+3”重点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
前不久的秋茶生产季,临沧市永德县的农户们在茶园里采摘鲜叶后送往加工企业。永德县新文茶厂负责人杨世伟说,茶厂年均加工生产普洱茶500多吨,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据介绍,永德县有古茶园14.8万亩,通过抓基地、培企业、树品牌、促市场、攻科研、建园区等系列举措,着力打造“永德熟茶”品牌,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实现助农增收。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省县域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据介绍,云南省花卉、蔬菜、茶叶三大产业分别带动全省60万、400万、440万农民就业。
在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云南省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韧性和质效。
旅游业是云南省最具辨识度的产业,也是富民产业。为惠及更多农民、持续助力增收,云南省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云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在乡村培育文旅新业态。
走进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土瓜冲居民小组,山水环抱之中,村庄干净整洁,民宿错落有致,旅居于此的游客享受着田园生活,乡村旅居也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来自广东省肇庆市的张建勇在土瓜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乡愁。去年,张建勇和老伴到曲靖市区避暑旅居,听说了土瓜冲后,他们就搬到了村子里,并租下一栋民居,“这里气候好、空气好,生活方便,自己还可以种种菜和花,很舒服。”
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鹏告诉记者,公司创新乡村旅居发展模式,盘活乡村闲置房屋,以“旅居在云南、生活在田园”为理念,将农村老房子整体改造装修,打造“乡居吾舍”旅居村品牌,推出以土瓜冲为代表的新型文旅产品,村企合作联农带农促增收。
资金信贷支持是乡村特色产业升级的必要助力。农发行玉溪市江川区支行把联农带农成效作为农业政策性资金支持项目的出发点,拓宽支持乡村土特产发展新路径,坚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与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多元经营主体一体推进,带动基地和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挂靠”大企业,及时发放贷款支持当地蓝莓产业发展。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为支持当地八角产业升级发展,农行文山分行针对季节性资金需求,积极用好“惠农e贷”,推出“农行+大户”服务模式,支持产业做大做强。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原产于中美洲的牛油果有着“森林奶油”“植物肉食”的美誉,深受市场欢迎。如今,这款“洋水果”漂洋过海,在边境小城孟连落了户。
每至深秋时节,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芒信村种植基地一颗颗绿油油的牛油果挂满树枝,个头饱满,果皮锃亮。
“牛油果根系浅,孟连县温度适宜、雨量充足、大风天气少,而且当地喀斯特地貌渗水性好,适宜牛油果喜湿不喜涝的生长习性,是国内少有的能规模化生产优质牛油果的区域。”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家柱说,2007年起,公司在云南多地规模化试种牛油果,经过探索研究,2015年在孟连县连片种植成功。
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看中牛油果潜在的消费市场,孟连县把牛油果作为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重点培育。祁家柱坦言,虽然牛油果比传统农作物收益高,但门槛高、周期长、收益见效慢,发展之初农户并不积极。
如何突破瓶颈鼓励群众种植?孟连县构建起了“托管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推行“334”利益分配机制。国有企业孟连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土地配置、产业规划、发展资金筹措等;龙头企业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种苗、技术和销售;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领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在种植基地管护务工。牛油果收益农户、龙头企业各占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共占40%。其中,国有管理公司占15%,用于公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合作社占15%,村集体占10%,实现产业发展、公司盈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
有了政策保障,芒信村村民岩帅首批加入了村牛油果产业发展队伍,现在成了种植基地管理员,日常负责果树修剪、施肥,“务工和土地流转一年收入近5万元,赚得多了,工作也得心应手了。”孟连牛油果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累计种植牛油果12.07万亩,覆盖农户1.2万户,预计鲜果产量19.5万吨。
为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云南省着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和分工合作机制;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指导意见》,推行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
初冬时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一季的蓝莓陆续上市,各类种植基地和种植园内,一棵棵蓝莓树长势喜人。作为全球最适宜种植蓝莓的区域之一,蒙自市把蓝莓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致富增收的突破口。截至目前,蒙自市蓝莓种植面积超3万亩,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
在发展蓝莓产业过程中,蒙自市探索出“622”联农带农模式,农户投入土地、钢架大棚棚架、农药、肥料等,并负责日常管理、采摘;村集体企业负责联结农户生产端和企业销售端,购买灌溉一体化设备、配套设施、苗木等;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苗源、技术指导和销售。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分配。今年4月,农行红河分行推出“蓝莓贷”产品,更好满足蓝莓种植企业和个人全产业链的融资需求,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据统计,云南省有2.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61万户脱贫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各类经营主体带动65%农户增收。
多渠道稳定扩大就业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幸福里”社区为越来越多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幸福里”社区即新型劳务用工平台。永仁县幸福里产业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熊兴华介绍,社区在用工企业和务工群众间搭建劳务用工平台,解决用工需求和劳务输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幸福里”社区的创设,源自“三难”的实际——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就业增收难。据了解,永仁县劳动力短缺,全县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转移就业4.5万人,县外转移就业1.8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同时,永仁县50余万亩林果产业属季节性用工,农民持续增收不稳定。
丁正荣、孙朝苹去年就来到位于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的“幸福里”社区。“有活干,吃住不用自己操心。”丁正荣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俩每月工资加起来能达到1万元左右。
熊兴华介绍,通过改造闲置校舍、养老院、老旧办公楼等,永仁县建设了5个“幸福里”社区,可容纳3000名产业工人。截至目前,永仁县“幸福里”社区累计吸纳产业工人5100余人,为企业提供用工29.82万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304家。
云南爱莓庄农业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刘李斌告诉记者,企业提出用工需求,“幸福里”社区及时安排用工,企业也会到社区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工人劳动技能,实现多方共赢。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是我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市,昭通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0余万人、技能劳动力60余万人,常年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就业131万人。
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昭通市近年来大力扶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模式,让“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
胡勋是昭通市镇雄县人,有近20年服装业从业经历。去年,胡勋从浙江返乡创办服饰公司,并入驻当地的纺织服装产业园。今年3月,公司顺利投产,目前每天能加工1.5万件衣服,吸纳近200人就业。
作为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镇雄县有农村劳动力79万多人,省外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40万人以上。通过聚焦资源招引、大众创业孵化、依托园区聚集等路径,镇雄县有序推动“劳务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变,争取“十四五”期末回引返乡创业就业7万至10万人。
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确保农民受益,云南省实施了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的指导意见,明确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
曾经偏远的拉祜族村寨华丽转身,成为集体经济“百万强村”。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南美村有着地势崎岖、资源贫瘠等现实困难。近年来,南美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明确了资产、资源、资金3张成果转化清单,推进1.82万亩有机茶园认证,引进企业建设智慧有机茶叶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南美村还完成了临沧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结合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引导139户农户流转闲置土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南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文学介绍,村里将古村落、草山等特色资源串联起来,举办文旅活动,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同时,注重激发村庄发展活力,让村民在参与中受益。
曾经石漠化严重的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变身为旅游综合体。近年来,三光村挖掘特色资源,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打造集采摘、观光、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学习实践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在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更多乡亲吃上了“生态饭”。据统计,截至9月底,文山州1016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4582.25万元,同比增长13.43%。
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偏远村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集体经济不断成长壮大。定点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创新帮扶机制,积极整合资金、市场、技术等资源,在怒江州打造建筑产业园,并以此为平台,在4个县(市)各挂点帮扶村社成立集体经济建筑公司,探索带动群众增收的特色致富路。
云南省还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脱贫村已实现农村致富带头人全覆盖。同时,坚持创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互利共赢,采取“党支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户”“创业致富带头人+基地+农户”“创业致富带头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促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获得稳定收入。(管培利 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