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牛槽,补充饲草、整理圈舍……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桑木村肉牛养殖场,杨强早早就开始忙活,八点半之前要确保所有牛吃上“早饭”。
在甘溪镇发展养殖业配套政策的扶持下,杨强的牛儿个个膘肥体壮。甘溪肉牛产业凭着一股“牛劲”,走出了一条带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户增收的致富“牛路”。
2022年来,甘溪镇结合镇情和发展实际,以“五个一万”目标绘就乡村振兴产业蓝图,其中就有“万头肉牛”规划。通过政府引导、集体经济运作、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绿色循环产业链,让“养牛”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膘肥体壮的肉牛。
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走“致富牛路”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甘溪镇聚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强两富三创”目标,有效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镇集体经济引领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去年,甘溪镇提出“养牛致富”目标,经多方协调筹措资金,2022年9月桑木、芭蕉两村的养牛场建成投用,作为传统农业村,两村开始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
为了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甘溪镇成立肉牛养殖工作专班,围绕“万头牛”目标,负责项目前期论证、项目方案编制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监督,并时刻与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接,对全镇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选址、技术进行指导,深入调研、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肉牛养殖专班班长何天树告诉记者,镇集体经济公司的产业经营收入,扣除租赁养殖场、购牛成本、饲草饲料、防疫防治、水电路网、工人工资等成本,再按照投入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村集体经济从年收益中拿出5%,作为养殖人员的工资绩效,95%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差异化分红和村里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养殖场由镇政府申报财政衔接资金建设,配套解决水、电、路、栏圈及化粪池等基础设施,资产确权到项目村,作为项目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
采取“七方合作”模式发展:镇党委政府负责发动群众、协调对接、监督指导;镇集体经济公司负责饲草饲料供应、肉牛交易、市场开发等事项;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乡村振兴能人带资入股,并签订合作经营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实行风险共担;龙头企业负责提供建设意见和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养牛人落实带资入股和智能化经营管理;种草人负责规范种植管理饲草;金融机构负责为养牛人、种草人发放产业贷款,多渠道向镇集体经济公司灵活放贷;保险机构负责提供创新性保险方案,及时为种草人员、养牛人员、肉牛进行承保和理赔。
“七方合作”让村民养牛赚钱有保障
肉牛产业是沿河的主导产业之一,从古至今,当地百姓都有养牛的传统,发展肉牛养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甘溪镇经充分调查和研究,创新探索“七方合作”模式,以党委政府为核心、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枢纽、致富能人(养牛人)为关键,龙头企业、银行、保险、种草人为保障,做到“七个统一”:统一购牛、统一保险、统一养牛、统一防疫、统一售牛、统一政策、统一结算,以达到“七个放心”:贷款放心、购牛放心、风险放心、防疫放心、政策放心、合伙放心、售牛放心,真正让村民养牛没有后顾之忧。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崔意志告诉记者,目前全镇肉牛存栏4068头,预计到年底,将增加到6568头,到2025年增加到10000头。
尽管农户养殖基础好,但要将产业做大做优做强,还需要更精细的管理。芭蕉村肉牛养殖场有3000平方米,2021年盘活该村闲置集体养鸡场扩建而成,该养殖场是“七方合作”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目前存栏200头西门塔尔牛,示范带动当地23户村民参与养殖。
在干净整洁的圈舍里,100多头牛吃着草料,整个牛圈生机勃勃。杨胜煌是芭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带资入股的致富能人,依托镇里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养起了肉牛。
养牛初期,存在饲草配方不科学、养殖技术跟不上、防疫技术较薄弱等难题,正当杨胜煌为此发愁之时,由镇政府牵头,县相关部门搭线,确定由在沿河发展肉牛产业的中投牧业公司作为技术顾问,长期给予技术指导,并成立专门的防疫公司,对镇村相关干部、养殖大户等进行培训,让干部和农户都成为地地道道的“牛专家”。
为了方便监管,养殖场还安装了监控设备,镇领导和养殖人员每天可以从大屏幕和手机上远程查看肉牛的“生活”情况。
“我们每头牛都有自己的户口,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每天的体重变化是多少,都有精确的台账记录。”说起肉牛养殖,甘溪镇分管集体经济的镇人大主席任华霞头头是道。
“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坚持把养殖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补齐产业短板,努力在精选产品、养殖布局、生产管理、产品加工、产销对接、品牌打造、风险防控上下功夫,不断推进‘三变’改革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实现养殖营销一体化,确保肉牛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增效增收”。崔意志说。
“保姆式”服务确保增收无后顾之忧
“咱这西门塔尔牛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抗病力强、生长繁育时间短,脂肪少、肌肉含量高,在市场很受欢迎……”夏日傍晚,在甘溪镇里户村,任华霞正在召开群众会宣讲肉牛养殖政策和技术。
为了发展肉牛产业,该镇由联系村领导带头,以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大力宣传养牛政策。 据了解,甘溪镇党委、政府共成立10个工作专班,其中肉牛养殖专班上上下下有40余名干部,按任华霞所说,就是要确保全镇实现“3人1头牛”发展目标。
从中投牧业公司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成长快,肉质好,调养期平均每天每头牛能长2.5至2.7斤,育肥期平均每天每头牛能长3斤左右,成年肉牛达到1200多斤便可出栏,一头牛能卖上2万多元。肉牛出栏后,中投牧业公司以保底价每斤17.5元的价格回收,确保养殖户市场“零风险。”
为了规避肉牛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风险,甘溪镇集体经济公司依托沿河出台的肉牛保险政策,农户为每头肉牛自缴180元保险费,遇到意外情况,每头牛可以获得15000元的保险赔偿。
为调动家庭农场的养殖积极性,还采用“见犊补母”奖补政策,对养殖母牛的农户家庭,每生1头小牛补贴1500元,养殖30头规模以上的家庭农场还可以申请更多专项补贴。
桑木村村民刘桂花今年60岁,她找到村委会,提出养牛的想法,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是养几头母牛不成问题。母牛平均14个月一胎,生一头小牛补贴1500元,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针对饲料成本较高、运输难等问题,镇党委、政府规划打造10000亩饲草产业,供应肉牛发展。目前1吨饲草从省外运至养殖场,约花费1000元。饲草产业发展起来后,1吨饲草花费仅需650元,除此之外,还有政策支持,对人工种草每亩最高补助300元。
“牛刚进场的时候,看着这么小,通过精细化管理,现在又高又壮了,政府提供多方保障,群众销路不愁,发展前景可期。”任华霞说。(何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