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切实推动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把发展农牧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在河套农村的田间地头,无人机植保成为农民们的新宠;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浅埋滴灌种植技术悄然流行;在兴安盟各旗县,手机注册、扫码解锁、网上支付即可“共享”使用各类农机……一帧帧“科技感”饱满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千里沃野的蓬勃生机。
这些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的“新玩意儿”,正是内蒙古自治区以科技为支撑,走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比如,为一些农牧产品贴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追溯农牧产品的“前世今生”;一些地方,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北斗卫星导航指引下自动播种。事实证明,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再到提质增效的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与过去相比,农牧业对科技的要求,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不是变松了而是更紧迫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生活中,恐怕每个人都会对这一转化有着切身体验。一方面,人人都希望吃上更好吃的水果、更有机的蔬菜、更富有营养的粮食;另一方面,“农药残余”“激素催长”“卫生不达标”,总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以科技促进农牧业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
科技强则农牧业强,科技兴则农牧业兴。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切实推动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把发展农牧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开展全区2019年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粮强农就会有坚强保障;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探索新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农牧业提质增效就会不断跃上新高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调优结构、创响品牌、提高质量,创新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农安天下的基石地位自然稳如泰山。
内蒙古自治区是欠发达地区,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生产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嘎查村空心化、农牧户空巢化、农牧民老龄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高端农牧业研发机构不多……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倒逼我们必须打造“藏粮于技”的升级版。用“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我们方能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想当年,有美国学者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一度在世界上引发舆论纷纷。然而,有着“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有力回应了这一质疑,更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一粒种子改变中国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播撒下科技的种子,我们才能收获农业发展的累累果实。把科技贯穿在农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希望的田野将会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安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