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庙山村,曾经的农田分布零散、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种粮大多靠人工,效率不高,收成也不好。眼下,这里的1500亩耕地正在经历着形状改变的过程。
小变大,增加规模种植面积;弯变直,方便农机标准化作业;陡变平,灌溉更加均衡有效。
农业部门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对每一块农田进行精准定位、合理规划,分布在田块周边的荒地也被一同纳入到高标准农田的改造中。改造后的农田不再有七扭八歪的田埂,外形初步达标。平整连片之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二步就是配套灌溉设施。
过去田里的灌溉系统都是农民自己挖的土渠,往往是高处水还没流到田里就渗入土里,容易干旱;低处的田里积水较多,排不出去,影响收成。而高标准农田里的灌溉系统却是旱涝都不怕。
在高地,对山塘水库进行加固,从山塘加修干渠,并对每一条流入田边的水渠进行硬化,保证灌溉水的流通。遇到干旱天气,还会通过抽水等措施为山塘注水,保证渠中有水,田中有粮。
在低洼田,新建硬化排水渠,让水能及时向外疏通。
平了地,有了水,要想粮食高产,高标准农田还有最关键的第三步,那就是补营养。
当地农业部门会对每一块高标准农田取样,并测试土壤里的PH值和有机质成分,一田一策,缺啥补啥。
耕地里的“魔术”让种粮大户们有了底气,他们也计划着明年开春时实行“早稻-晚稻-油菜”三季轮作。
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据测算建成后的项目区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可节本增效500多元,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的同时,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