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李馨)“《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022)》是针对2—5岁儿童制定的合理膳食指导文件,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特点和儿童饮食习惯培养的规律,同时,结合我国学龄前儿童当前的膳食营养摄入状况和饮食行为问题指定的指南。”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曾果介绍,学龄前儿童在生理和营养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与婴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他们的营养需求量仍然很大。此时,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为他们正常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曾果介绍,学龄前期是良好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抓住这个时期,从小培养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第一,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2—5岁儿童是健康饮食行为培养关键期。平衡膳食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护健康物质的基础,食物多样化是实现平衡膳食的先决条件。同时,还要纠正儿童挑食、偏食这些不良的饮食行为。规划就餐与儿童消化能力相适应,有利于获得均衡营养,降低肥胖和慢性病风险。自主进食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精细动作及运动协调能力,因此,要逐渐帮助和引导儿童尽早学会使用餐具自己吃饭。学龄前儿童膳食必须由多样化食物构成平衡膳食,这样才能满足儿童足量的均衡营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学龄前儿童消化功能特点。通常情况,推荐学龄前儿童每天3次正餐、2次加餐,最好与零食结合起来,尽可能选择奶类、水果、坚果等营养密度相对较高的食物。尽可能避免选择高能量、高油、高脂的食物。奶类是钙的最佳摄入来源,不仅钙的含量高,吸收利用率也是最好的,充足钙摄入有助于促进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维护远期骨健康。
第二,每天饮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零食。研究显示,我国当前儿童钙摄入量普遍偏低,因此,应鼓励儿童天天饮奶和进食各类奶制品。新指南也推荐了学龄前儿童充足饮水的建议,同时建议饮白水或者白开水为佳,尽量避免含糖饮料,同时注意少量多次饮用,不宜在进餐前大量饮水,以面影响正餐。
第三,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大量研究证实,过量摄入高盐、高油、高糖食品及含糖饮料,会增加儿童患肥胖和慢性病,以及患龋齿的风险,因此,建议从小培养儿童清淡口味,让儿童感受到食物天然的味道,形成终身健康饮食习惯。尽量少用或者是不用一些调味品,可以用天然新鲜的香料、蔬菜汁或果汁进行调味。烹调方式尽量多采用蒸煮炖煨,少采用油炸、烤、煎等可能带来更多油脂的烹调方式。
第四,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学龄前儿童开始表现对食物兴趣和喜好的时候,要抓住机遇开展各种各样的食育活动,包括在家庭当中,托幼机构中。鼓励儿童多体验和认识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质地,了解食物的特性,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鼓励儿童参与家庭食物选择和制作过程,让儿童享受烹饪的乐趣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从小树立爱惜食物的意识。
第五,经常户外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积极鼓励儿童参加户外活动或者游戏,可改善儿童的食欲。增加维生素D合成,促进钙吸收和新陈代谢,维持能量平衡,防止儿童肥胖或者消瘦。此外,充分的户外活动还可以帮助儿童促进体能、智能发展,运动习惯培养,提高睡眠质量,预防近视。一般来讲,我们建议儿童每天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多做一些锻炼。对于较高强度的运动或者活动可以适当做。尽可能减少做一些静态或者久坐活动。鼓励主动运动或活动。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总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180分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最好超过120分钟。建议儿童每次久坐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频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越少越好。
身高体重和儿童的膳食质量和营养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儿童营养健康问题,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每半年一次,如果孩子生病可以增加测量次数,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恢复情况。对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0—5岁儿童生长发育判断的标准进行评价,根据体格测量的结果及时调整儿童的膳食内容和身体活动的数量,最终目标是追求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避免体重异常,包括超重肥胖和包括消瘦。
曾果表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膳食影响支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将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远期健康影响重大。呼吁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全社会一起关心学龄前儿童膳食和饮食行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为儿童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