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线上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的代表围绕“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新机遇”的主题,就如何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进行深入探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君石、孙宝国、苏国辉等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大会主会场及各分论坛。截至当天会议结束,全网累计观看量超过240万人次。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表示,我国食品安全历经14年打磨,整体趋势稳中向好,成绩有目共睹。2021年至2022年中国食品工业正经历三大深刻变化,分别是以“大食物观”目标确立、全新行业的迅速生长、市场向价值型回归。她进一步指出,“大食物观”目标是指在国际形势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安全性”产业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深度开发国内现有资源及科技界数十年以“藏粮于食”为目标所形成的科研积累和法规完善则为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注入科技内涵与软实力支撑。国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信正影响和改变市场的格局,则是疫情下网购习惯被延伸,预制菜行业等一些边界模糊的行业迅速生长,激活中小食品、餐饮企业的创新。与此同时,食品消费市场也开始向“捂紧钱袋”的理性和价值型产品回归。
“食品安全要更上一层楼,关键之一是要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包括理念和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谈到,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也要看到,仍面临着食品业生产结构落后、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食品欺诈等利益驱动的问题。“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实施社会共治的过程中,要运用前沿理念找出前沿问题,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制定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推动食品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认为,在资源超载、环境污染、疫病多发、投入产出比低等诸多压力下,树立“大食物观”具有重要、长远的现实意义。他指出,未来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加强植物、动物、微生物蛋白产业各个环节协调,建设并完善蛋白制造产业链;加强创新蛋白食品的宣传,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加强产品质量规格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工作。
“‘大食物观’的提出,既是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定,也为未来全行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指出,食品工业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但同时也凸显出油、盐、糖被妖魔化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三减”,而是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应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其中,食品产业界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所构成的“双轮驱动”,则是实现我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的关键。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食品的科学内涵。
会议同期举办“新原料、新技术助力食品安全与健康新发展”“新型食品管理前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新需求与新挑战”等专题会议。(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