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高校“食育”的意义 现状 问题 对策与趋势

2020-12-31 08:5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完美体育·WM

“食育”,即饮食教育,具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食物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教育;二是对饮食文化和健康饮食的践行。“食”和健康关系很大,能够吃出健康来,也能够吃出疾病来;“育”则与素养紧密相连,不“育”则会素养低下,“育”则能形成良好的饮食素养。基于此,“食育”乃是人一生的主题,是自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养成的良好饮食素养,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是构建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高校开展“食育”,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决策的关键举措,是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规划(2019—2030)》宏伟目标的具体方案和有效方法。

一、高校开展“食育”的重大意义

一是“食育”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通过对规模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有效开展“食育”,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辐射和引领,履行好高校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社会责任。

二是基于“食育”的重要性和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特性,应当通过“食育”,为大学生补上人生不能缺少的重要“食育”课程(中小学没有对学生开展“食育”),让学生知晓各种食物所包含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成分,以及食物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学习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掌握必备的食品营养知识,避免不当饮食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通过营养均衡、吃动平衡、讲究卫生,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前预防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筑牢学生的健康基石,切实提高健康水平。

三是通过“食育”,培养青年学生懂得感恩,自觉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念食物的来之不易,感恩食品中凝聚的人类辛勤劳作,养成懂得感恩、心存感恩的优良品质,进而自觉珍惜食物、养成节俭美德,减少食物浪费,促进“光盘行动”、环境美化和生态平衡。

四是“食育”能有效促进学生讲究用餐礼仪,注重餐桌文明,和谐人际关系、互相礼让、安静就餐,餐后整理餐具清理餐桌,对餐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弘扬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者。

五是“食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食物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修养水平,通过对食品“色、香、味、型”的视觉感受,对“甜、咸、酸、鲜、苦、辣、麻”的充分味觉,对餐饮环境和餐饮服务的品鉴分享,认知并享受食物之美、餐具器物之形和就餐环境之雅,促进学生亲近农作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愉悦和生理健康。

二、当前高校“食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一)高校领导缺乏“食育”理念,校园缺乏“食育”氛围

毫无疑问,“食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关系到师生健康、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和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但现实中,“食育”在我国还处于启蒙阶段,尚未进入大众的视野,更没有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师生普遍不了解“食育”知识,高校普遍缺乏“食育”氛围。究其原因:一是“食育”还没有法律地位,“食育”缺场也不会立即造成巨大危害,导致“食育”远不及食品安全那样受到重视;二是国家还没有制定学校(含大中小学校)开展“食育”的具体政策,对于短期内很难出彩,不具现实紧迫性的“食育”无人问津;三是高校的职责任务和考核指标中不包括“食育”内容,高校领导不会关注“食育”,“食育”仍是高校未曾开发的广阔蓝海;四是缺乏政府推动的主流媒体对“食育”的强力宣传和引领。

(二)“食育”尚未进入高校伙食部门

目前,高校伙食的着力点主要集中于公益属性、业态结构、食品安全、饭菜质量、地方风味、品种价格、餐厅环境和科技应用,这些因素关乎高校当前的安全稳定和学生的满意度,师生广泛关注,学校高度重视。“食育”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食堂开展“食育”没有要求;二是伙食部门没有能力配置营养师等专业人才,食堂缺乏“食育”相关知识、标准和支撑成本,无法启动“食育”;三是师生没有对食堂提出“食育”需求。现阶段,除浙江大学等极个别高校的试点食堂有效开展“食育”试点外,全国其他高校食堂的“食育”工作尚未进入伙食部门的视野。

(三)学生“食育”知识匮乏,潜藏健康隐患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吃动不平衡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学生们养成了偏好高盐、高脂和高糖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潜伏了不少未来引发慢性病的危害因素。由于“食育”的欠缺,学生们对营养健康知识不了解,平衡膳食习惯未养成,健康素养水平不高,青睐快餐“垃圾”食品和网上点餐,浪费粮食现象随处可见,“宅男、宅女”日益增多,“吃动”严重不平衡,普遍存在自持年轻吃身体“老本”的思想,久而久之留下了长久的隐性伤害。

(四)食堂餐饮业态异化重构,结果与“食育”相背而行

伙食社会化改革以来,为满足师生对饮食的多元化需求并消化不断增加的办伙成本,各校均对基本伙食占绝对优势的传统办伙业态进行了改革重构。由于多种原因,伙食业态重构失控,重构后的业态中学生传统基本伙食比例大幅下降,地方风味、简餐套餐、西式快餐、咖啡厅、连锁餐饮等餐饮业态则大幅增加,致使伙食成分被重构异化,“三高”食品(高脂、高盐、高糖)成为主流,而网上外卖的食品则助推了伙食业态异化。这些新业态和“三高”食品虽然满足了学生当前的“口福”,却透支了学生未来的健康。这将大大增加高校开展“食育”工作的难度,旷日持久将积重难返。

三、高校开展“食育”工作的条件、方法与路径

(一)高校具有开展“食育”的良好基础条件

在缺乏相应经济实力、物质条件和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时期开展“食育”是不现实的,开展“食育”必须基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食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当前,高校已经具备开展“食育”的相关条件和基础:一是市场上办伙食材齐全而丰富,供应充足;二是广大学生不断增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提高的消费需求;三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和文化认知对“食育”的有效支撑;四是在人才汇聚、人数众多、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里,经由课堂传授以及食堂实施标准化烹饪统一供餐的“食育”条件得天独厚,可以对社会起到典型宣传和辐射引领的重要作用。

(二)开设“食育”课程,培育“食育”专业人才

高校应当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中央倡导的健康中国战略,进行高校“食育”战略规划,在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食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设“食育”课程,补上高校“食育”短板。通过“食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营养健康知识、膳食平衡知识、文明就餐知识、吃动平衡知识,强化感恩品质和节约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同时,还可为社会培养营养师和专职的营养专业人员,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三)食堂配置营养师,制定标准化营养食谱

我国高校学生在生活上和思想上与高校的关联度十分紧密,深受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引导以及生活习惯的塑造养成。因此,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对学生的“食育”主体责任,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思维看待“食育”的巨大现实作用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从现在开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开展“食育”时不我待。当前,启动高校“食育”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对食堂(含服务外包企业)配置营养师,对从业人员开展“食育”相关知识教育培训,组织专家根据采集的本校师生健康状况大数据,在精准分析基础上制定本校学生标准营养健康食谱,在餐厅营造浓郁的“食育”氛围,引导学生践行“食育”,进行食堂“食育”相关工作考核,真正将“食育”落到实处。

四、对策、建议与趋势

(一)政府应当落实高校“食育”主体责任

从短期来看,“食育”似乎并不急迫,亦难以收到量化效果;但从长远进行分析,“食育”又特别重要,其长期的价值和持续回报是难以估量的。对“食育”的认识应当基于“大健康、大卫生”的宏大格局和战略眼光,基于学生的全生命周期和社会运行的总成本、总效益,青年学生在高校至少要度过人生最为重要的四年时光,且吃住全部在校内解决,学生的“食育”责任和身体素质与高校紧密相关,大学生活无疑会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高校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食育”的重任,这是由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和育人责任所决定的。鉴于此,政府应当落实高校的“食育”主体责任,将“食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规划以及考核指标体系,确保高校“食育”落地见效。

(二)培养营养师等专业人才,建立“食育”标准

“食育”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政府应当主导相关资源按计划集中培养大量的营养师等专业人才,以满足高校食堂配置营养师的需求。同时,责成国家卫计委、中国营养学会和相关高校合作制定符合高校学生的“食育”标准和大学生“食育”指南,定期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尽快补上我国高校“食育”短板,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与我国的强国地位和良好国际形象相符合。

(三)充分发挥国家相关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食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食育氛围,需要广泛及时的“食育”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强力支撑,需要“食育”先进典型的引领。为此,政府应当明确国家主流媒体在“食育”中的宣传、引导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对国家相关主流媒体的政策规定以及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安全报》《食育周刊》等国家级专业权威媒体及其网站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膳食平衡、饮食文化和“食育”典型报道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宣传、教育、引领和保驾护航作用,加强这些专业媒体与学校、社会食品企业的紧密联系,不断提升营养健康科普信息供给和传播能力。并将学校作为“食育”宣传报道的重要领域和标准典型,进而有效带动全社会的“食育”开展。

(四)国家对“食育”立法

对于我国而言,“食育”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展“食育”势在必行。同时,基于经济实力、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平,具备了对“食育”进行立法的条件,国家应当对“食育”立法。只有通过对“食育”立法,将“食育”定位于重要国策,才能有效克服“食育”政策的局限性、“食育”文件的阶段性及其导致的“食育”未来的不确定性,才能将“食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使之可持续。

(五)高校“食育”发展趋势

未来,高校要加强对传统烹饪方式的营养化改造,研发健康烹饪模式,对每个食品品种进行营养成分标注;围绕“食育”实现中餐标准化转型升级,建设高校健康食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定期开展学生(个体)食物消费状况监测和营养健康分析,加强营养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食材供应链管理,建立“食育”相关标准和“食育”管理体系将成为食品产业和高校食堂的发展方向;高校智慧食堂将实现精准营养供给,并为学生提供饮食配餐指导和营养健康咨询。(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