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全省各级各校需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到2025年,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大中小幼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
到2030年,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开展劳动教育
《意见》要求各级各校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注重“食育”生活化课程实施,强化科学保育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感情。
小学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注重劳动兴趣的培养,中高年级注重劳动习惯的培养。
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兼顾社区服务劳动,适当参加生产劳动。
普通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固化良好劳动习惯;指导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获得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生产劳动项目,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劳动技能培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开展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普通本科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强化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应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职业经验;支持学生参与“互联网十”“创出彩”等活动,提升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
设置劳动教育周,大中小学需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意见》中明确,各地要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五一”劳动节后第一周为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六一”儿童节前后,集中展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技能和劳动成果;高校可灵活安排劳动教育周或劳动教育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教育要求。
同时,《意见》强调,要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劳动教育需多方配合,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
劳动教育不能仅靠学校课程安排,家长和社会的帮助缺一不可。
《意见》中标明,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掌握必要生活技能。
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家园共育”等活动,配合学校落实家务劳动清单,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切实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方”,学校承担的“任务”更重。
《意见》要求大中小学要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程。
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耕读教育,组织校园美化、卫生清洁、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集体劳动,利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同时,各级各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根据农时需要适当安排农忙假。
此外,《意见》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要协调当地劳动教育资源,开放实践场所,提供必要保障。
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并不是上上课、做做活动而已,而是要正式进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针对劳动素养研究制定评价指标,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同时,该省将会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开齐开足劳动课、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和掌握劳动技能等情况,重点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校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
《意见》要求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在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中,强化对劳动教育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高校可聘请行业人才在校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室
想要做好劳动教育,专业的教师和优秀的领路人必不可少。对此,《意见》也给出了指导建议。
各级各类学校要合理核定教师编制,根据需要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配足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发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成立劳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多形式聘用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队伍,依法保障其地位和待遇。
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培养本科及硕士层次的劳动教育专业师资。
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在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室。
根据国家部委工作部署,在大学、中学、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系列中设立劳动教育学科,建立符合劳动教育师资特点的评价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
把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纳入“省培”及地方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对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校校长、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马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