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一到,北京市北海幼儿园里一块小小的冬小麦实验基地上,也翻起了金色的麦浪。
“眼下正值麦收的好时节,咱们试验田的冬小麦也迎来了丰收。虽然,疫情期间孩子们不能来到幼儿园,不能亲自体验收获的快乐,但是我们可以‘云收割’……”在老师们的策划下,一场“云收割”通过北海幼儿园的官方公众号“开播”了。
视频中,金灿灿的麦穗,在老师们的劳作中,一把把被收割下来,插在了班级的小桶里。收割环节结束,老师们还通过照片精心地展示了从秋天播种,到冬至、寒露、霜降等不同节气下小麦田的不同景象,让孩子们感知小麦在不同季节的成长。
“孩子们,医务室的老师们还特意为你们留出了一部分种子,期待你们返园后,一起播种、一起探究。”老师在视频中,和孩子许下一个“种子的心愿”。
通过“云端”,宅家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曾参与播种的小麦,从绿色的小苗长出了金灿灿的麦穗,也体验到了劳动收获的喜悦。
一把麦穗引发的课程
这片小麦实验基地,是北海幼儿园的保健医们与老师们共同开辟播种的,起初是为了食育研究所需,后来在幼儿的深入参与下,逐渐形成了一套课程。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2019年,幼儿园一名保健医随团队外出交流回来,带回来一把麦穗。为了让孩子们感知粮食,从而了解食物的习性特点,爱上美食,节约粮食,医生们将麦穗带到了班级,让孩子触摸观察,发现孩子们对麦穗非常感兴趣。“如果幼儿园里有小麦田多好啊!”孩子们的想法得到了保健医和老师们的尊重,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的大力支持。
拢土、撒种子、浇水……秋分节气到来,正值北方冬小麦播种的季节,幼儿园保健部门联合教学部门,在幼儿园开辟了一小块“小麦实验基地”,并发起了“我们和小麦苗共同成长”活动,鼓励、支持孩子们全程参与播种、照护。
孩子们经常去看小麦,看看它们有没有发芽、有没有长高。还时常拿着尺子为小麦量身高。经过了霜降、立冬、大雪节气,小麦田的景象因时而不同,师幼一起观察、记录,这也成为孩子们感知四季时节、感知生命的体验场。
春节之后,因疫情原因,孩子们一直没有返园,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小麦苗。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惦念,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等传统节气的节点上,老师都通过线上教育的平台,让孩子们观看小麦苗的成长和变化。
“小朋友们,今天是谷雨,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疫情原因,大家不能到园,但我们可以开启线上直播活动,看看我们的小麦现在长成什么样啦!”谷雨节气当天,班级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站在幼儿园的麦田里做直播,让孩子们和他们心念的小麦苗“见面”。“麦苗很坚强,它们喝了好多雨水。”“呀,我发现沉甸甸的麦穗,居然没有将麦秆儿压弯!”……孩子们在线交流时发自内心地观察发现,让老师和家长们都很感动。因为,疫情防控期间,“云”端课程的开展让宅家太久的孩子,对幼儿园都多了一份惦念与期盼,对未来多了一份美好的希望。
收获的不止是小麦
“这块小麦田激发了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宅家期间,孩子在家种植、观察植物,并用心呵护它们。”一位家长反馈说,孩子还将他心中的小麦穗画了下来,在他的笔下,还诞生了各种由小麦制作的美食,“知道了馒头、面条都是由小麦制作的以后,孩子吃饭也不挑食了……”这是家长眼中,小麦田为孩子带来的成长。
“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比较少。一块小小的麦田,历经秋冬春夏四时的不同变换,在此过程中也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气、对大自然的变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也更真切。”在柳茹看来,自然的生活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营养,保健医和老师们创设的课程,让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小麦。
食育是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进入新时代,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国家各个层面也都组织开展了全民食育。“食育课程把卫生保健和教学两个部门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共同支持孩子的发展,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柳茹介绍,2019年谷雨节气,保健医联合老师们发起了名为“一粒小麦到美味馒头的神奇旅程”的主题活动。他们带着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以及由小麦制成的面包、馒头、饺子等食物,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讨论,让孩子明白了农作物和食物的关系,了解了自然和生活的关系,更让孩子们明白了古诗中“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食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基本的饮食习惯入手。为了向幼儿及家长普及食育知识,幼儿园卫生保健中心的保健医们在24节气当天,都会通过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以故事的形式和孩子们分享节气的习俗及应季饮食的知识,食堂的厨师们还图文并茂地介绍美食的制作方法。
“少年强则国强,营养好则少年强。营养均衡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至关重要,也将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柳茹表示,这个麦田里生长出来的课程,通过让孩子用多种感官接触农作物、亲手制作并品尝美食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普及食物的搭配与营养价值,传递节气与民俗等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帮助孩子们从亲切的饮食文化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希望借助这样的课程,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代代相传。”柳茹说。(张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