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讯 前不久,国家出台新规,劳动教育课将成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而在晋江的学校,劳动教育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都办起了校园农场,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教学,孩子们尝到了劳动丰收的甜头。
2020年,福建省晋江市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因地制宜拓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上好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系列研讨实践教育活动。同时,推动家庭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市第十实验小学人人都是种植小能手
在晋江第十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近500平方米的耕地,名叫“心芽生态园”。2014年9月,晋江第十实验小学开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辟了校园小农场,并根据耕地面积及年级特点,把农场分成六大块,分配给六个年级的孩子进行种植体验。
据第十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柯睿晞介绍,学校每个年段都认领了一块责任田,每块作物都不尽相同。其中,五年级种的是花生。每到科学课或者综合实践课,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生态园,一边观察、听老师讲解,一边动手实践,了解农作物种植知识。这样的课堂也一跃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上课方式。
心芽生态园分成农作物种植区、蔬果种植区和盆栽观景区三个区。长豆、辣椒、四季豆、香瓜、葡萄、香菜……种植区里,多数是大家熟悉的蔬菜瓜果,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样的风景。盆栽观景区,围起栅栏,放入一些花箱,种植盆栽。学校还利用废弃轮胎,将“心芽生态园”这个名称和师生活动照片制作成图片,放入轮胎中,展示出来,让大家进一步走近生态园,了解开展的活动。
“心芽生态园是校本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学校师生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基地。”晋江十小校长钟志向介绍,学校将种植任务列入学生劳动课中,并制定劳动轮值表,有序组织学生栽种农作物,在与泥土、种子、劳动工具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植物生长的乐趣,感知种植的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每每生态园丰收之时,晋江第十实验小学都会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将劳动与公益慈善活动有机结合,让劳动教育更有活力与意义。此外,每年学校还会开展“绿色栽培”“小小烹饪达人”等活动,并邀请社会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等组成校外兼职劳动教育辅导员队伍,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补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萌娃亲近自然的“活教材”
受疫情影响,晋江第二实验幼儿园的萌娃们阔别幼儿园已有数月,大伙儿格外想念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尤其惦念幼儿园的那一片“后花园”——“百草园”。据了解,早在创办之初,晋江第二实验幼儿园就以创建生态绿色乐园为目标,创设了500多平方米的生态农场“微菜园”,让幼儿通过种植、观察、测量、探究、农作,感受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亲近自然,关爱生命。
进入二幼萌娃们的“后花园”,映入眼帘的是果林区。这里有果林、田野、山洞,硕果累累的当季蔬菜瓜果和涓涓流淌的小溪;往里走一段,会“邂逅”小猪、小羊、小兔子等动物,它们耐心等待着复学萌娃们的投喂。
再往里走,二幼“百草园”还“藏”着一座农家小院,古井、小溪、炉灶……应有尽有。“平常孩子们在这里扮演各种角色,还会分工合作,有的钓鱼,有的打水,有的下厨,忙得不亦乐乎,可好玩了。”回忆起孩子们在百草园的欢乐样子,园长何秀凤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在种植区里种植着各种当季蔬菜瓜果。“城市长大的孩子,对农作物种植没有概念。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亲近自然,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懂得呵护生命的美好。”何秀凤介绍,在这里,孩子们通过动手播种、插秧、浇水,一天天看着它们长大,然后采摘、品尝,体验收获的快乐。尤其是每年一到割水稻时间,小朋友们就会换上反穿衣、雨鞋,戴上手套,带着镰刀、锯子、剪刀等工具,“全副武装”地奔向稻田,开始割水稻,欢乐无穷。
据何秀凤介绍,“百草园”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学校党员教师钟爱的一片天地。党员教师和萌娃们在这里学会喷淋、移植、观察并记录,悉心看护着这一处空中花园。
紫帽劳动教育基地处处是大自然课堂
“疫情期间,学生都没办法来实践。我们也要把它维护得好好的,等着学生的到来。”紫帽劳动教育基地培训处老师吴良才介绍,早在2004年,晋江就首先在紫帽中学正式成立了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全市各地的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
穿过颇具闽南文化的“出砖入石”大门,进入碑拓园这个大自然教室。每每社会实践时,学生都会在这里学习碑拓。漫步小道,郁郁葱葱,花儿妍艳,“百字心”石刻点缀其中,还有火鸡、鸭、鹅等从你身旁穿过,好一幅“农家乐”!
在紫帽劳动教育基地也有一个微菜园,名为“耕畴园”,这里种植着各种蔬菜。在园区的右侧有三条PC管,据了解,这三条PC管是利用水池生活用水进行无土栽培用的。在一旁还有各种矿泉水瓶,作为让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生活阳台居家花园中装饰的一种道具。
“水耘间”是微菜园的一片新天地。入口处摆放着饮水思源井辘轳、石磨、石臼、龙骨水车等农具;紫藤花架上张贴着各种劳动宣传语,仿佛述说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饮水当思源”。墙壁上的躬耕犁作图、插秧劳作图、稼穑仆射图、躬耕织布图、耕读传家图等古朴水泥浮雕与周围龙眼树、水池交相辉映,岸边蜂箱(巢)琼浆蜜液、树上归巢莺舞燕语,构造了一幅乡村农家乐风光图。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藤架下的插秧板。该项目与景观相融合,既美观又实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模拟插秧的劳动,又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
吴良才介绍,基地自创建以来,不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注重劳动与传统文化、地方经济的结合,形成“一教室一专业一景观,一专业一文化一传承”的建设理念。目前,基地课程构建模式较完善,涵盖科技制作、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既有科技含量,又有趣味性。基地也正积极申报福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蔡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