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近日,在浙江省温岭市高桥小学的观赏采摘区,一堂特殊的“品”橘语文课正在进行。学生头顶蓝天,脚踩黄土,面对一片结着硕果的果园吟诵《浣溪沙·咏橘》。2016年,温岭市教育局启动区域性推进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开发生产性劳动、生活性劳动,探索服务性劳动。目前,全市已投入2500万元,建设和培育了20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发了100余门精彩纷呈的劳动教育系列课程。
小小“田吧”深度体验
冬日里的高桥小学“田吧”,仍透露着诗意和生机。
在基地的采摘区,学生跟着美术教师,用画笔“对话”蚯蚓,探索蚯蚓的秘密;在时珍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各种中药,并将药材制作成小点心;在农业气象站,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小小气象站……
作为温岭劳动教育的先行者,2012年,高桥小学依托周边的农田,开始探索劳动实践教育。当时基地占地仅3亩,学校设立班级责任田,采取包干责任制,让学生下地劳作,同时聘请家长义工,助力学校的劳动教育。
几年实践下来,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劳动体验。于是,学校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劳动教育深度体验活动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活动结合起来。他们自编校本教材,开设课程,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田园校本课程群和研学实践课程群两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群,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实现五育并举。”高桥小学校长胡美兰说。
如今,高桥小学的“田吧”综合实践基地已扩展到60亩,分为综合体验区、素质拓展区、农耕劳作区。依托“田吧”,学校开发了34门田园校本课程,比如果蔬采摘与动物喂食活动、小小气象站、中草药香囊、温岭特色美食等。
打造劳动教育“综合体”
“大家看我手上这顶帽子,有一圈黑白相间的珠片,这些颜色都是我们学生自己染的……”坐在主播台上,面对一台摄像机,箬横三小五年级学生何瑞琛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
箬横是“中国编织帽之乡”,有着深厚的草编文化底蕴。看着高桥小学的劳动教育红红火火,箬横三小把目光聚焦到了地方特色资源,把劳动打造成一个“教育综合体”。
2020年9月,一个占地400平方米、名叫“308工厂”的草编非遗传承区在箬横三小校园内诞生了。“308是我们学校的门牌号,以此命名就是期望学校这个大工厂能帮助学生编织梦想,传承非遗。”箬横三小校长韩国庆说。
“308工厂”有很多实践室,包括童编绘画室、创意编缝室、STEAM教室、电商直播室、质量实验室、梦想剧场、健心房、信息空间站。与此对应的,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与基地活动结合起来,开设了涂鸦、走秀、3D打印、电商直播、质检、编程等校本课程。
像这样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温岭目前有17个。基地采用“1+X”的管理模式。“1”是指总基地,即温岭市未来教育实践中心,占地350多亩,投资约一亿元,开设16个模块64门活动课程,能同时为1200多名师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提供统一食宿和培训服务,是该市的总基地。“X”是指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以及其他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场所。中心会对各“X”基地的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课程评价以及相关比赛进行指导和帮助,不断丰富教育内涵和教育内容。
针对“X”基地,温岭每年开展市级示范性基地创建工作,要求占地10亩以上、课程教室面积200平方米以上、课程开发10门以上,综合考虑基地规模、建章立制、绩效呈现等内容。
劳动教育全域覆盖
除了义务教育段,温岭的劳动教育也在向其他学段延伸。新河镇肖家桥幼儿园课程“小米看世界”以农事体验为载体,包括“步步汀汀道、吃了故事的池塘、种子小铺、大鹏探秘屋、泥粑粑乐园”五大模块25个课程项目,每一个课程项目由核心任务驱动问题统领,经过“识物、器物、化物”的认知三阶达成课程目标。
作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温岭中学在班级卫生、校内包干等常规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全体、注重个体,突出特长、追求卓越”的劳动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98个学生社团、五大研究院、12个校外劳动基地。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创新研究等,托举学生的“劳动梦”。
为了整体推进各学段的劳动教育,温岭市成立了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学校联盟,建立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项目教研组,培养劳动实践教育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10余人。2021年,温岭每个镇(街道)将建成至少一个学生劳动综合实践基地,形成全新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网络。(蒋亦丰 江倩倩 林绍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