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钟航 徐敏 记者胡毅)4月11日,记者获悉,近日,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群力村一处新建的大棚工厂内,一排养鱼池内,水清鱼欢;带有养分的养殖水顺槽流入蔬菜生产池,上面的水生蔬菜长势旺盛;经过蔬菜地吸收,养殖水变干净了,又流回鱼池。整个过程全部是生物处理,无化肥添加,无污染,还节省了九成以上的水量。
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群力村生态工厂外景/刘斌摄
以水为媒,以生态技术实现“鱼菜共生”的工厂化生产,是蔡甸区探索生态农业模式的一种创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蔡甸区分局人员介绍,生态化养殖是一条绿色之路,既可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又能提升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经济。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最新发布的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农业污染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中,要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逐年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依托,着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推进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零排放”绿色高效循环养殖、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等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蔡甸区是农业大区,也是生态大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丰富。该区提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一方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方面积极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引进现代水产技术和设备,采用生态化养殖方式,打造生态特色品牌,擦亮“生态底色”,助推全区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蔡甸区分局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村湾环境,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021年以来,分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环境整治30余个村,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为推进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工艺实现一水双收“鱼菜共生”
走进群力村兴建不久的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一座2300平方米的大棚中,两纵列蓝色蔬菜生产槽整齐排布。槽中有水,水上漂浮着一片片带孔的泡沫板,孔中栽植着生菜、番茄、樱桃萝卜、茴香、迷迭香、薄荷等20多个水培蔬菜和香料品种。每个蔬菜生产槽就相当于一条蔬菜“生产线”。
工厂化大棚内的“鱼菜共生”场景/刘斌摄
园区工作人员掀起一块浮板,解释其中的奥秘:“你看,这些水生蔬菜的根系都很发达,它们能很好地吸收水中的养分,并净化水质。净化的水又回到养鱼池,继续用来养鱼。”
据介绍,智顺生态园的“鱼菜共生”系统,建有养殖池、硝化床、种植槽三个硬件设施,以水为媒,串成一个闭环:养殖池养鱼,排放的水中含有鱼粪和食物残渣,具有一定的毒性,原本要当成废水排走。生态园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水引入堆有砾石的硝化池进行过滤,并通过微生物把粪便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分;这些带有养分的水进入种植槽,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并净化水体;被净化的水又回流到鱼池。同时,蔬菜种植槽的水中,还套养泥鳅、鳝鱼、罗氏沼虾等高价值水产,一举多得,增加更多收益。
“鱼菜共生”其实是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科学地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营养能量转移,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是可持续的低碳生产模式。
养鱼可节水95% 全程无污染
据介绍,整个大棚里,只需首次注入550吨自来水,然后每天补充1-2%的损耗,就能维持这个水体不断循环。测算表明,此种生态养鱼的用水量只有传统农业养殖的5%。
生态鱼池/刘斌摄
“鱼菜共生”还提升了鱼和菜的品质。在养鱼池中水体循环,相当于流动活水,鱼儿不停游动,没有淤肥、少腥味;水中没有农药、重金属,鱼儿不会产生应激反应,就不会产生黑膜。一般情况下,泥鳅生长3个月,鲈鱼5个月。
蔬菜种植中,有机肥营养液相当于营养丰富的“健康饮食”,蔬菜长得更水灵、菜味更香浓。一些香料作物,7一10天可剪一茬。
生产大棚采用了全套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并配备了水帘系统、喷雾系统,可以监控棚内温湿度、PH值、溶氧、光照强度等各项指标,超过设定的数据指标就会报警提示。
生态蔬菜池/刘斌摄
棚内还设有虫害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沾虫板、进行物理驱虫;并利用生物相克原理,以泥鳅、沼虾来对付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整个系统中,不必施加化肥、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残留。
据介绍,这个“鱼菜共生”生产线建在村子里,为村里提供40个就业岗位,为村集体新增一笔不菲的收入。下一步,随着生态园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科普、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进一步融合发展,闯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