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重庆武隆每年引进100个蔬菜新品种 高山栽培甘蓝辣椒

2020-09-22 11:12来源:重庆日报编辑:周林

山岳起伏、沟壑纵横、耕地破碎、保水不易、土质贫瘠……拥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武隆,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走进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为时代新命题。如何扬长避短,把农业做上去,让经济强起来?武隆大力发展以高山蔬菜为代表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破题。

“七山一水二分田”形象地道出了千百年来,桎梏武隆农业发展的地貌环境。既然七分是山,那就干脆依山顺势,把山变成金山……

联合科研机构 探求破题之策

8月26日至28日,以“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路径”为主题的2020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在武隆举行。期间,武隆发布5个科研平台的绿色发展实践成果。位于双河镇木根村的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该研究所已成为全国性的高山蔬菜种植科研、技术展示推广平台。

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有蔬菜专家9人,试验示范基地55亩,每年引进100余个蔬菜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及推广,累计筛选出适宜武隆高山栽培17类39个高山蔬菜品种。此时,离该所成立,已过去11个春秋。

蔬菜种植特别是高山蔬菜种植技术,对武隆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武隆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环境,严重制约着传统农业的发展。这也是千百年来的农业社会,武隆始终处于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

20200922110331866.jpg

双河镇高山蔬菜基地

进入21世纪,生态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人们对吃的要求,逐渐从“吃饱”转化为“吃好”。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开始在市场走俏。

尽管山高坡陡,发展农业基础薄弱,但武隆生态资源却非常富集。当地高山蔬菜产区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20-25℃,昼夜温差较大。而冬季严寒和积雪,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发生,大面积生产属自然露地栽培,不用大棚等设施调控生长环境,与南方低海拔暖季蔬菜产区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相比,生产发展及产品内在品质均占优势,蔬菜产品“生态”特征明显。

2009年,武隆引进市农科院,在平均海拔1300余米双河镇木根村,成立高山蔬菜研究所。武隆大力推广高山蔬菜种植,引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由此起步。

开展技术攻关 解决瓶颈问题

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技术是关键。以海拔1200米以上的双河镇为例,冬季温度平均气温3℃,最冷零下5-10℃,蔬菜很难生长。多年来,木根村的群众多抢在气温暖和的时候,种莲白、大白菜、白萝卜“三白”。“三白”通常在每年的7-11月上市,产量和价格“双低”,每亩年产值不过1500元左右。

近年来,高山蔬菜研究所建起了高山蔬菜专家大院,流转土地建立试验基地,在海拔1300米的高山蔬菜主产区,就地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去年以来,就有9位院士、100余名高级专家,到武隆帮助解决产业扶贫“老大难”问题。向仲怀、李天来、陈宗懋等院士为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技术革新、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胡蕾等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以“专家+基地+企业+农户”模式,推动企业、农户双赢共富。

在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武隆筛选出适宜本地高山栽培的甘蓝、辣椒、油麦、西红柿、黄瓜、耐寒白菜等17类39个高山蔬菜品种,改写了高山地区只能种“三白”蔬菜的历史。并通过不同品种、播种期调节及技术保障,让蔬菜可以从3月至12月“错峰上市”,从而提升了售价。随后,武隆又在专家指导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擦亮了“武隆高山蔬菜”品牌。

历经11年的不懈努力,蔬菜产业已成为武隆精准脱贫的助推器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产业带动2.5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带动47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

依托山地特色 打造金字招牌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一语道出了品牌的重要性。

在加快发展以高山蔬菜为代表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武隆特别注重提品质、强品牌。围绕“多品种、适规模、高品质、有品牌、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思路,按照高山“菜、茶、烟”,半山“果、畜、禽”,低山“粮、油、豆”的结构布局产业,重点做精做优高山茶叶、精品水果等龙头产业,提质发展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蚕桑、烤烟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2+6+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武隆规划并启动了“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9.6万亩,蔬菜产量63.4万吨,高山茶叶在地面积6.1万亩,产量744吨,肉类总产量(猪牛羊禽)4.2万吨,禽蛋产量2800吨,精品水果在地面积18.6万亩,产量7.2万吨,水产品产量4500吨,烤烟播种面积3.83万亩,收购烟叶8.80万担。

同时,举办了《绿色扶贫与乡村振兴》论坛,邀请向仲怀、陈宗懋、李天来等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献策献计,与西南大学、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农业领域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基地5个,推广农业实用先进技术22项,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40个,农产品例行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180个,认证产量达到22万吨。创立重庆名牌农产品5个,仙女红茶、武隆脆桃、武隆猪腰枣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助力精准脱贫 促进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同时,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列在首位,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武隆紧扣时代主旋律,以农业产业发展助力精准脱贫,促进乡村振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武隆强化规划引领,围绕“2+6+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加工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精准规划扶贫产业,确保实现每个乡镇有3-5个特色主导产业,每个村有2-3个骨干支柱产业,每户农户有1—2个稳定增收项目。选派51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定期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

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先后研究制定了《武隆区推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产业扶持办法》《后坪乡深度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扶持办法》《武隆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扶持政策》,每年整合涉农资金近2亿元,特别用于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武隆积极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机制,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按照农民积极参与、普惠加特惠的原则,通过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8种方式,促进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或做强市场主体,带动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层层递进。武隆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重点在规划、政策、工作、保障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具体衔接措施,并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人才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今年,武隆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区县。

好茶出高山 茗香飘神州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表明,早在3000年前,武隆便已是优质的产茶区。近年来,武隆将茶叶产业作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进行打造。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以“仙女红”为代表的高山茶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

武隆的优质高山茶,以产自白马山的“仙女红”代表。“仙女红”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并含有红茶特有的茶氨酸,茶黄素,茶红素,茶碱,茶多酚等功效成分。其中茶黄素含量达到0.8%,茶红素含量到达6.5%。并具有茶汤甜香、色泽红艳、回味绵长等特点。先后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重庆“三峡杯”红茶金奖、第二届国际茶博会“品鉴用茶”等殊荣。

近年来,武隆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按照“东绿西红”区域分布,初步形成以白马山片区、桐梓山为片区重点的“一红一绿”两大茶叶产区,建成桐梓、后坪、白马、赵家、土地五大高山茶叶生产基地。

目前,武隆茶园面积达6万余亩,可采摘面积近3万亩,茶鲜叶总产量为2900吨,毛茶产量717.6吨,其中:绿茶产量301.4吨,占茶叶总产量42%;红茶产量416.2吨,占茶叶总产量58%。全区茶叶综合产值3.4亿元。

同时,茶叶加工能力快速提升。全区共发展8个茶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个,区级龙头企业7个,发展茶叶农民合作社23个,茶叶企业年茶叶加工能力突破1000吨。

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在武隆建立“院士茶叶工作基地”。同时,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联合在武隆建立“茶、桑资源综合开发创新中心”。两位院士级专家的助力,为武隆茶叶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武隆区农业农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武隆将继续依托科技资源和茶产业既有优势,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高标准打造“重庆原生态、纯天然的高山茶区”,构建全区“一绿一红一特”总体茶产业布局。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上,实现茶产业、茶产品、茶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农户参与的三级协同发展机制,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整体规划引导的同时,做好品牌引导,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彭光灿 刘钦 刘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