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重庆璧山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李华:“我的小康梦是绿色的”

2021-07-12 09:50来源:重庆日报编辑:罗莉萍

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时节,但7月9日,当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位于璧山区大路街道高拱村四组的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时,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近百亩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一片荒芜。合作社理事长李华正在杂草间四下转悠,时不时抓把泥土捻一捻。

这可不是荒地,是每年一度的休耕。”李华说,合作社现在推行绿色种植,除了使用生物防控技术、施有机肥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休耕。休耕期间,通过尾菜还田等技术解决土壤板结酸化、连作障碍等问题后,种出的作物虽然只收一季,却能以高品质卖出好价钱。

李华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为了让李华兄弟三人“跳”出“农”门,没少受苦。但大学毕业后的李华却要返乡务农,还不肯用传统种植技术,要实现“搞农业能挣钱、吃起来更安全”的“绿色小康梦”。为此,父母和基地周边的农民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0712093713402.jpg

李华(右)展示“土法”耕种种出的南瓜记者 龙丹梅 摄/视觉重庆

返乡发展生态农业,却遭现实打击

李华今年32岁,是璧山区健龙镇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着务农供李华三兄弟读书,辛苦一年只能勉强让一家人吃饱。

从小,李华三兄弟就跟着父母下地,深知种地的艰难。每年谷子成熟时节,稻田里散发着清香,但李华兄弟就害怕稻香味。因为割谷子、晒谷子、挞谷子……一系列流程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什么一家人辛辛苦苦在地里干上一年,却只能解决温饱呢?李华心中逐渐有了个梦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2012年,李华大学毕业,带着假期打工的储蓄,信心满满地回到健龙镇,告诉父母要回家搞农业。父母大怒,苦劝无果后撂下狠话:“你要搞(农业)可以,离我远点,我不想看到你(搞农业的样子)!”

当时璧山正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璧北打造10万亩蔬菜基地,李华便和朋友在大路街道高拱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成立了璧山区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

他一心要搞生态农业,少施肥、少打药。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个头小、卖相差、产量也低,根本卖不出去。几年下来,不但血本无归,连给在基地打工的农民发工资都快发不起了。

2015年,李华痛定思痛,在四处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营销管理知识后,他决心来个“大转变”。

让土地“带薪休假”,震惊四里八乡

2015年7月,正是当季蔬菜收获的时节,李华让工人收了茄子、黄瓜等应季蔬菜后,作出个决定:让地就这样荒着。

这个决定,震惊四里八乡。

高拱村离璧山城区近,是个传统蔬菜种植村。当地农民奉行“人可以歇气,地不能闲着”的理念,常年种植的耕地从来没有“歇气”一说。

但李华不这样想。他告诉记者,在前几年的种植过程中,他已经发现,流转的土地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加上农民常年施肥打农药,土壤酸化板结已十分严重。这样的土地,怎么能长出精品庄稼?

李华说,随着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合作社也要从以前的致力于保供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如果蔬菜品质不区别于“大路货”,就不可能卖出好价钱。于是,李华多次向农业专家咨询、学习后,决定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简单地说,就是让“超负荷工作”的土地歇口气,休养生息,从根本上改善土壤肥力。

很快,不播种的土地里便长满了杂草,看起来荒芜一片。李华仍每天在基地出现,流转费用和村民工资一分不少,他说这叫土地“带薪休假”。

这样的荒芜景象让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的农民很是心慌,担心他亏钱跑路,甚至到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告状。周边的蔬菜种植大户们路过基地也摇脑壳,都说“李华这娃儿算完了,地都种荒了。”

这些压力李华都能承受,但最让他难受的是,当年父亲来到基地,围着满是杂草的菜地走了一圈,叹了好几口气,摇了好几次头,最后一声不响地离开了。

跟在父亲身后的李华心里明白,父辈们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种了一辈子地,要让他们接受这些新鲜的事物,的确不容易。他暗想:“等我的合作社干出了成绩,相信父亲会明白的。”

地越种越“土”,收入却越来越高

其实,李华并没有任土地荒芜,他在田间探索了“杂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还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好几项技术,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比如尾菜还田。以过去种植包包白的菜地为例,过去包包白只收获菜心,农户要把菜心外的大堆菜叶拉回家扔掉,或切碎喂猪,费时费力。他却通过添加微生物菌等方式对尾菜进行技术处理后,直接在田间将尾菜粉碎翻埋到土里,不仅降低了处置尾菜的成本,还肥沃了土地。如此类推,收获后的老叶、瓜藤、菜头都成了土地的“肥料”,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80%以上。

经过几年“带薪休假”后的土壤越变越好,肉眼可见的是颜色变黑了、捏起来更加疏松了,经过专业机构监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合作社还改换品种、打造品牌,将过去种植应季“大路菜”改为只种植、销售水果冬瓜、贝贝南瓜、水果番茄等特色品种,销售渠道由过去的批发市场改为直供企事业单位、高校食堂、线上销售等,基本做到了以销定产。价格也由过去的市场批发价,转变为优质优价。李华告诉记者,现在,基地的瓜菜仍然延续着休耕的传统,一年只种一季。但由于品质提升,价格稳定,每亩平均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

2017年,合作社实现盈利,还带动了周边235户农户280余亩土地入股。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500余万元,除土地租金外,他还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分红202元。

2019年,李华获得了农民高级技师职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现在,他再在土地里搞啥“新鲜玩意儿”,周边农民也见怪不怪了,不少种地几十年的老农还上门来向他求教。今年初,他的父亲又来了基地一趟,顺着田坎走了一圈。这次,他朝李华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我的小康梦是绿色的。”李华说,“既要从土地里刨出收入,又要保护生态,这才是新时代的绿色小康梦。”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