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草兜萝卜采收的季节,在重庆綦江赶水镇双龙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8月,双龙村将大小不一、分布零散、杂草丛生的600亩撂荒地,通过平整土地、修整田间道路等措施,改造成了集中连片、适宜耕种、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
“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生机,产业自然也得到“成长”。该村第一书记张燕告诉记者,经过村里研究,决定采取轮种的方式,上半年种植水稻、玉米,下半年种植草兜萝卜,让产业发挥“造血”功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綦江区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高质量发展,5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约28万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易尔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綦江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全流程的机械化服务。
2015年,公司累计进行机械化作业的面积不超过1万亩,而今年已经达到了6万多亩。”说起五年的变化,公司负责人傅远航感触颇深。
从人工的小劳作到机械化的大生产,带来的是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傅远航给记者算了两笔账,1亩水稻从播种到采收,用机器需要500元,而人工则需要1100元;防治病虫害,用无人机,1分钟就能施药5亩地,而人工,1个人1天最多1亩地。
目前,该公司正在古南街道花坝村、三江街道寨门村等地打造2000亩油菜花海。“耕地、播种,我们全部采用机械操作,以前靠人工需要两年才能干成的事,现在2个月时间足够了。”傅远航说。
易尔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是綦江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綦江区2020年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7%,较2015年增加9.2%;2020年农机总动力为39万千瓦,较2015年增加6.27万千瓦;2020年机耕面积为120万亩,较2015年增加48万亩;2020年机收面积为28万亩,较2015年增加23.867万亩。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綦江区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做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推广。
不光是在种植业,綦江区养殖业也在现代化的路上加快了步伐。位于三角镇的重庆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生态生猪养殖场,配备了自动杀菌、自动喂料、自动通风、自动环保等自动化系统,并在场内铺设地暖、安装水帘,保持冬季25℃、夏季22℃的恒温。
正是由于加入了科技的力量,传统养猪场养殖2400头种猪,需要50名工作人员,而这里只需要8名。
如今,綦江区现代化农业活力不断被激发,农业得到全面升级、农村得到全面进步、农民得到全面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