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食品安全领域多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潘欣一直有一个梦想: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从田间到餐桌都可完全追溯的全链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循着这个梦想,潘欣相继成为“浙冷链”第一版技术方案的提出者和“浙食链”第一版设计方案的撰写者。如今,两个系统不断迭代升级,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潘欣的梦想不仅变成了现实,还慢慢从浙江走向全国。
2020年6月,国内某地农批市场出现疫情,首次报告三文鱼砧板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浙江的防疫策略从“人防”向“人物并防”转变,市场监管部门也因此接到牵头进口冷链食品物防的重任。
经初步摸底,当时涉及的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达数万家,每日流通量超过2000吨。要把进口冷链食品管起来,谈何容易。
此时任食品协调处副处长的潘欣,想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设想:“让每件商品全受控、无遗漏,数字赋能是唯一出路!”他主动请缨,担任专班技术组负责人,准备正面“硬刚”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搜文献、查资料、议方案……一个通过扫一扫“二维码”便能追溯进口冷链食品来源的数字化系统方案,在潘欣与同事的热烈讨论中渐渐成形。有了方案,潘欣赶紧和项目负责人商议,合理分配各环节任务分工。随后,省市场监管局调集40余名精干技术开发人员,24小时三班倒进行并联式的系统开发工作,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让方案变成现实。
初夏的夜晚,潘欣守在会议室里寸步不离,饿了就吃方便面、火腿肠,困了就喝咖啡、维生素饮料,随时研究解决程序员提出的各类技术细节问题。“会议室里汗水混合方便面的气味,是数字化战场上最难忘的硝烟味。”他回忆道。
2020年6月22日,“浙冷链”系统正式上线,彼时距离方案成形,才过去四天三晚。两年多来,这个拥有六大智治场景的数字化系统,已闭环管控124万吨进口冷链食品,追溯时间从7天压缩至半小时。潘欣更是受邀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帮助设计开发全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把浙江经验推广至全国。
既然“浙冷链”如此成功,为何不将范围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很快,省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点燃了潘欣的热情。总结“浙冷链”的经验做法后,他又主动投身到“浙食链”系统研发的新战场中。
运用经验并不是照搬照抄。进口冷链食品的量再大,也只是整个食品行业的一小部分。硬搬“浙冷链”的每件商品都要赋码方案,只会让“浙食链”的成本高企,加重企业的生产负担。
在广泛调研兄弟省份和基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潘欣提出融合国际编码规则的实体码、电子码、品类码、批次码、柜台码、交易码等系列解决方案,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截至目前,“浙食链”已累计迭代55个版本,实现了生产企业、商贸市场以及猪肉水果等重点主体、品种全覆盖,闯出了一条食品安全治理新路子。
“数字化改革是个大工程,必须强化多跨协同、持续迭代升级。”正如潘欣在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在探索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他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全琳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