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力“特色兴农”建支柱,紧扣农民增收主线,因地制宜兴产业,科技赋能提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强州。
采摘、搬运、装车,连日来,芒市田间地角都是玉米丰收的喜人景象。“今年通过流转土地种了25亩玉米,纯收入达10余万元。”芒市风平镇芒赛村村民莫二团英说,甜脆玉米产量高、品质好、口感鲜甜,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前来收购。“玉米一年种两茬,老板直接到地里收购,销路不用愁。”
“今年每公斤玉米可以卖到七八元,农户种玉米的收入较往年提高不少。”德宏弘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勇介绍,目前,公司订单种植面积1万余亩,包括玉米、百香果等,收购面积达3万余亩,通过农贸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产业链,带动6000余名农民增收。
“芒市冬天气温高、水源好,非常适宜鲜食玉米的生长,产品品质较好,深受消费者青睐。”芒市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芒市试种鲜食玉米获得成功,此后,鲜食玉米面积、产量、产值得到大幅提升,种植品种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2010年以来,玉米种植规模稳定在8万至10万亩,芒市已发展成全国冬季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大连、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助推全产业链发展。”德宏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范旭红介绍,受市场价格波动,每年12月和次年5月是玉米价格低迷期,每吨玉米价格降至1000至2000元。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增强群众种植信心,德宏成立州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专班,引进陇川云上良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庞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加工速冻玉米粒、软包装罐头玉米棒等产品,为价格低迷期产品销售找到了出路。此外,德宏州持续抓好品种更新换代,筛选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抗性更强的新品种,持续优化鲜食玉米品种结构,初步形成早、中、晚相结合的品种结构,销售时间由过去的60多天延伸到200多天,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德宏州成立鲜食玉米协会,组建16家专业合作社,健全“协会+合作社+农户”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玉米从“按斤卖”到“论穗卖”的蜕变,为鲜食玉米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打牢基础。组织召开鲜食玉米产销对接大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供销渠道,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发力的营销新体系,以产地直供、达人带货等方式,把鲜食玉米直接送达千家万户。2023年,全州鲜食玉米种植面积23.08万亩,总产量26万吨,产值10.062亿元,群众增收6.14亿元,主产的黄白粒鲜食玉米占全国冬季市场份额80%以上。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千方百计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幸福感强起来。”德宏州委副秘书长陈绍林介绍,德宏州成立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促农增收工作专班,围绕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许可证办理、产品标准制定备案、原料供应3个主要问题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制定《德宏州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德宏州2024年冬季农业开发指导意见》,紧扣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主线,把鲜食玉米产业作为做强做大重点特色产业突破口,明确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1.25亿元,群众收入7亿元以上。
德宏州科学技术局局长杨朝恩介绍,德宏州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核心竞争力,选派农机、农技、科技、植保、环保、养殖等专家和科研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建立技术服务点,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异地观摩、信息指导多种方式开展服务,有效解决困扰群众良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等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州共派出专家技术人员1846人次,深入开展服务1.8万人次。(管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