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正是冬小麦管护的关键期,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李振海带着研究生团队来到山东邹平市明集镇高标准农田,当起了麦田“摄影师”。他用的装备,除了在农田上空飞舞的无人机,还有千里之外的遥感卫星。
“遥感技术是智慧农业中的一把利器。借由遥感手段,可以收集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气象、土壤等信息,监测作物长势和病虫害,实现大范围快速预报农情,指导农户种植管护。同时,夏粮、秋粮产量如何,也可以通过遥感进行估算。”李振海告诉记者。
卫星遥感实时呵护庄稼生长
4月20日一大早,明集镇种粮户刘水波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小麦管理的服务提醒。承包了1400亩良田的刘水波,是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以往,这一千多亩地光浇水就得十几个人忙活好几天。现在,凭一部手机就能对农田进行全面管理。”刘水波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庄稼长势、土地墒情,这还得感谢李振海教授。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能精准监测上千亩农田,也可以快速分析出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的细微变化。”李振海介绍,遥感卫星经过农田上空,可以通过其搭载的传感器进行大面积观测,获取地面物体的光谱信息,从而实现对农业灾害监测和智慧农业发展的应用。他们团队做的,就是利用遥感卫星的实时数据和现代化设备为农作物“问诊”,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作为山东省的科技特派员,2021年以来,李振海承接了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的研究项目,团队分别在山东青岛、滨州、淄博、东营等地,开展遥感技术对冬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业信息感知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示范,助力农业生产。
“我小时候的偶像是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种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振海说,为了实现科学种田,本科学习农学专业的他,在硕博阶段深耕遥感技术。他还曾在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连续开展了10年的遥感定位观测试验。2019年至2021年,李振海服务对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情调度工作,推动区域农情调度实现由传统单点统计上报到点+遥感数据结合的转变。
把“有论文”变成“干点事”
李振海的学生经常问:怎样把“有论文”变成“干点事”?
李振海的回答是——到农村去。在他的带领下,李振海的研究生团队走遍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
“农业遥感依赖田间试验,我们一年四季都在追寻作物的生长轨迹,在严寒的冬季,观察小麦越冬的坚韧,在渐暖的春日,见证作物复苏的惊喜。”李振海的博士生赵钰说,“这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很辛苦。”
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2020年8月,李振海带领学生们前往江苏省扬州市进行水稻遥感定量试验。彼时天气炎热,团队成员扛着30多斤重的地物高光谱仪在稻田里采集信息,不长时间便中暑了。依靠几瓶水和几支藿香正气水,他们坚持完成了实验数据采集。
“穿着雨靴、背着设备,在天南海北的水田、旱地里‘溜达’,是我们团队的常态。”李振海说,虽然过程辛苦,但将卫星遥感等新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在农业领域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他和团队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