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向安静的朱家角镇林家村,因为一家“网红”农家书屋,渐渐热闹了起来。伴着阵阵书香,这里迎来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也带火了当地大米,让书香伴着米道走进人们心里。
跟着本报记者的脚步,看下“网红”书屋背后的故事。
乡村的主干道上,醒目的指示牌精准提示着门牌号倪马205号的方位。汽车驶近,不看门牌号便能轻松辨认出这家名叫“薄荷香文苑”的小院,推开篱笆门,庭院里摆满了主人张瑞杰和妻子陈君芳闲暇侍弄的花草,不同音阶的风铃低沉婉转。透过落地窗看到,屋内木制大书架整整占据了三面墙壁,木地板、蓝色土布点缀的木茶几、随处可见的稻花穗,处处透露出质朴的美感。屋内点起的火炉,提供着光和热,伴着阵阵茶香,既能体会书香之美,又有随处可见的农家闲趣。
记者采访时,张瑞杰和陈君芳刚刚送走一批参观的客人。“一不小心,这里成了网红书屋。”张瑞杰笑着打开了话匣子。如今这个被稻田包围着的书屋,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随着媒体诸多报道,书屋声名鹊起,薄荷香文苑有了“最美农家书屋”的别称,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好去处,“不少游客拉着个大行李箱就来。”张瑞杰说。
文化圈渐渐形成
陈君芳是林家村人,从回老宅,到打造书屋,如今再种上水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丈夫张瑞杰是中医学博士,曾在日本留学多年,2008年,和妻子回乡翻新了老宅,“妻子原本就是林家村人,不用经历城里人搬到农村的隔阂不适应,很快便和村里人打成一片。”张瑞杰从小在城市长大,和村民熟络有他的技巧,“因为学习中医,每天都有村里人来问诊。”一来二去,自然很快就融入了。村里人不会网购,夫妻俩就不厌其烦帮忙网购,“不少老人家还要买影碟,还好有万能的淘宝。”无论村民提出帮忙买啥,他们都笑呵呵应下,买错了还垫钱,“就图个乐嘛。”
渐渐,翻新的老屋热闹了起来。每天傍晚,村民们都习惯来坐一坐,别人来了,夫妻俩就端起一杯热茶招待。因为人气旺,村里索性把“农家书屋”的牌子按在了这里。因为朋友多,朋友们觉得建书屋这个想法特别好,都把自家私藏的好书拿来。因为原先在青浦城区,陈君芳经营过一家书店,“薄荷香文苑”就这样顺势而生了。
于是,薄荷香文苑成了村民们阅读活动的好去处。如今,村民们习惯有啥大活动,便相约来到“薄荷香”。前不久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薄荷香文苑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分会场”,当时,20多名村民自发聚在书屋的电视机前观看直播。
这里,还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城里的作家们会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大学里的教授会到书屋品茗话诗,甚至是探讨国际新形势下城乡对接与大都市周边乡建的意义;大集团公司的领导会率团来书屋商讨农村医养康项目实现的可能性;书屋里还能常常欣赏到城里艺术家带来的古琴、相声、快板表演。在夫妻俩的盛邀下,油雕院的画家、田耘社的相声班子,纷纷在林家村住了下来,文化圈渐渐在林家村形成,文艺气息影响全村。
梦想打造中医文化村落
“事实上,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为很多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陈君芳和张瑞杰2008年回到林家村,10年的时间,亲历了“薄荷香”从无到有,更是见证了沪郊农村发生的悄然变化,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越来越丰富,致富生活也找到更多新路径。“起先回到乡村茫然不懂,如今再看这一步步走来,正好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陈君芳告诉记者,村里有了活力,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多了,每次走前,都想买点当地蔬菜大米带回家,起先帮着村民们卖卖大米,“大米质量都很好,就是包装太简陋。”农民不懂得经营,很随意找些袋子就装些大米,陈君芳和张瑞杰找来专业团队对大米进行了设计包装,从最先雇人种水稻,再到去日本学习水稻先进种植技术,如今都成了行家,3年扩大到300亩种植面积,2018年还试着参加薄稻米品鉴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若不是自身这一步步实践,我们根本不理解这句话究竟啥含义。”张瑞杰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想做个木匠,长大了学了中医,留学之后来到了农村,现在种上了水稻,每一步看似毫无关联,却又有着紧密联系。放弃城市生活,来到郊野乡村打造了一个诗酒田园,正是内心深藏的中医情结,就像是张瑞杰的精神家园一般。“最初想回到乡村,就是想打造一个中医科普公园。”张瑞杰在日本留学曾给当地学生讲过课,当讲起中医基础理论时,就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要听这些,我们要听中医的精髓”。也是那一刻,张瑞杰忽然有了使命感,就想着将中医好好传承下去,乡村正好有这个载体,张瑞杰希望林家村可以成为中医传统文化村落,挨家挨户种上药草,能成为传承中医文化的一个阵地。“谁又知道薄荷香下一个‘网红’会是什么呢?”陈君芳说,在广阔的沪郊大地,有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