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菌棒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要碰掉菌丝,那样会影响香菇的生长,棚内温度要随时监控,尤其要注意下午的天气,该通风降温的要及时降温,这样才适宜菌菇的生长……”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韩生贵一边笑着讲解,一边向工人们指导着技术。“产业园香菇种植基地共有30个大棚,这一批我们总共上了37万棒,目前长势良好,现在已陆续开始出菇,预计第一次采摘可采收香菇1万余公斤,收入可达5万余元。”韩生贵说。
4月8日,记者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扶贫产业园的香菇种植大棚,一辆辆装满香菇菌棒的三轮车穿梭在菌棚之间,三三两两的工人在大棚间忙碌着,有的在下菌棒,有的在晾晒香菇,有的在监测室温,干得热火朝天。看着一个个装满菌棒的大棚,我们似乎看见了丰收的希望。
人勤春来早,春忙正当时。眼下,正是香菇爆发式出菇的最佳时节,香菇种植大棚内一排排菌棒错落有致。放眼望去,一朵朵长势喜人、纹路清晰的香菇铆足了劲的生长,一簇簇香菇破棒而出,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撑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空气中散发着菌棒发酵的气味,木屑、麸皮等制种材料堆砌如山。
走进制菌车间,混合制菌的机器轰隆作响,十多名工人正忙着将香菇装袋,然后整齐装车后送入高温操作间进行杀菌、消毒,各个作业环节井然有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泉口镇以产业园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泉口镇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菌棒生产、香菇种植、废棒加工为一体的特色种植产业链条。
“泉口镇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香菇种植‘短、频、快’的产业特点,厚植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沃土,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原则,聚焦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在香菇产业发展上凝心聚力,奋楫前行,不断擦亮‘门源县香菇小镇’的金字招牌,不仅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同时依托小小的香菇种植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泉口镇副镇长韩伟说。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干得好,我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元钱,不比在外打工赚得少,还可以照顾到孩子。”正在大棚内采摘香菇的村民郑姐开心地说。她一边说着,一边和同伴们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香菇采摘下来,按照大小分装在不同的筐内,大家边干边聊,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目前,香菇种植大棚有效带动周边村庄2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小小香菇,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民生。香菇种植采摘、栽种菌棒等环节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通过规模化种植,可吸纳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能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下一步,泉口镇将持续发展壮大香菇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香菇产品市场,并在菌棒生产和废棒加工方面深钻细研,积极探索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引导更多群众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让‘小香菇’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金蛋蛋’。”韩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