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在安徽天长市永丰镇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每天都要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市民来“打卡”观光:一畦畦水田交错,白鹭飞舞其间,稻田边五颜六色的百日菊映衬着路边整齐挺拔的水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油画。站在观光台上,便可以远眺不同颜色水稻描绘的“大美天长”主题稻田画。在安徽,像这样吸引城里人下乡的高标准农田精品示范区层出不穷,正拉近着城乡距离。从粮食安全的保障“长城”再到唤起乡愁的美丽田园,安徽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向更高的升级换代版本迈进。
保障粮食安全是第一要务
高标准农田将以前的低产田进行改造,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农业大省安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06万亩,有效扛起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走进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陆郢组,种粮大户周学华告诉记者,看今年的水稻长势,肯定又是一个好收成。“我是从江苏连云港来到这里流转土地种粮食,每亩地490元的租金,一共流转了400亩地。当时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高标准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好。自从在这里种水稻以来,就没有低过亩产1200斤。”周学华说。
“陆郢组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建设了高标准农田3000亩。”明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徐礼锋介绍,除了改善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外,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对村庄村容村貌进行了提升,把农耕文化、生态涵养、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渐渐融入整个村庄。
“高标准”延伸内涵与功能
安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资标准已达到2250元,走在全国前列。高标准农田已经不仅仅是提高地力、实现旱涝保收的功能,绿色、生态、科技、智能、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叠加让“高标准”变得愈加丰满。
在定远县蒋集镇,1.5万亩高标准农田上种植的水稻一望无际,39座古色古香的桥梁、凉亭穿插在绿色的水稻田间颇有诗情画意。“四川广元农发集团一眼相中这块农田,高价竞标成片流转种植粮食。等这一季的水稻成熟收割后将全部种上油菜,与周边的水系形成一派农旅风光。当时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就定位开发农旅功能,要将它打造成稻田风景。”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会明介绍。
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峨峤镇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是中联重科数字农业的示范区。这块田间除承载了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耕地质量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又安装了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仪、智能灌溉设施等数字农业设施,可以实现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状态全方位综合感知。通过田间物联网采集大数据,建立了环境、作物、风险管理等各类算法,可实现大田作物水肥病害精准化管理,以打造实现“智慧芜湖大米”生产的可控模式。
“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可谓是2.0版。我们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农田建设领域。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很多细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说沟渠更加绿色生态、从建设时引入管护第三方的监督等等。”从事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年的滁州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卢书祥说。
凸显尊重主体意识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最终要为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所以尊重主体的意愿,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因地制宜结合主体的实际需求成为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大特色。该省率先采取财政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田块成方平整、道路桥梁畅通、沟渠涵闸相连、塘河清澈见底、农田配电更新、科技灯光诱虫……“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主体太实用了!去年听说主体可以申报高标准农田项目,我立即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进行了申请。虽然主体需要出资20%,我还是毫不犹豫掏了18万元投入。因为每年春天,我们这里都要举办菜花节,我希望进出道路更方便,农业设施更现代化,让来玩的市民体验感更好些。”芜湖市湾沚区六郞巷镇种粮大户戴二保说,如今田间道路修好,车子可以直接开进田;建好的提水一次就能灌溉好几百亩的稻田;沟渠衬砌后杜绝了跑冒滴漏,既节水又省了人力,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农业主体的需求各不相同。“过去是既怕旱,又怕涝。如今地平整、土肥沃、旱能浇、涝能排,水稻颗粒饱满,丰年亩产900公斤没问题!”湾沚区润程家庭农场的主人周能为指着田间的各类设施介绍。“我承包了村里改厕后的粪污收集,就是为了肥田。所以我的基地准备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就要求一定要跟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结合起来。所以建设时将明渠变暗管,这样既节省了土地空间,又可以有效控制肥水。”周能为说,“现在田里缺水缺肥了,只需手机APP操作便可实现自动喷灌。”(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