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监管有何新招数?静安芷江西路街道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模式,稳步推进“天鹰系统”智慧监管系统,借力“食安达”数字化辅助平台,探索不同业态食品经营企业的“个性化监管”。
记者了解到,小微食品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管理情况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差等问题。“食安达”数字化辅助平台是便捷化监管的辅助平台,主要围绕小微食品商户的主体责任及台账、索证索票数字化转型应用而设计。
目前,该平台已在芷江西路街道广泛使用,注册用户数达230户,包括小型餐饮企业、小食品店、菜市场等多种性质食品经营单位,活跃度超过80%,累计上传进货台账及录入各项主体责任条目达100余万次。
“个性化监管”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的吴茂兴面馆内,市场监管干部正在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检查。“食品企业每天需要做企业主体责任、环境和餐具的消杀、员工的健康晨检等各项记录。每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记录本,这样确保不会错记和漏记。”市场监管干部告诉记者,经调研发现,虽然不少商户依然倾向手写记录,但也有不少商户喜欢使用电子化记录。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商户,鼓励商户主动积极地做好各项记录,政府引入了数字化智慧平台,商户可以根据自身偏好选择记录。“我喜欢用手机,就选择在数字平台做记录,很方便。”吴茂兴店长说。
“食安达”数字化辅助平台的作用远不止此。市场监管干部介绍,小微食品经营单位可以按照平台主体责任模块展示内容,每日逐一进行食品安全日常隐患自查,内容涉及许可证照、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证、原料控制、餐具消毒等方面,打卡上传。换句话说,该平台创新“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模式,将原先流于“形式化”的要求,转变为智能便捷的“制度化”监督模式,目前,累计上传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记录近4万次。
“减法监管”
传统纸质台账和纸质索证索票条目繁多,小微食品企业普遍缺乏记录和保存的习惯,对于食品原料进货把关、台账建立均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索证索票往往成为杂乱无章的一堆单据,形成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管理效率低,监管难度加大。
“将这些小微食品经营单位的台账和索证索票电子化,通过手机端直接操作,让台账成为可追溯的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市场监管干部表示,通过数字化辅助平台,芷江西路辖区实现了数字台账和索证索票应用的全覆盖。既能督促小微食品经营单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将台账上传系统,并建立完整的报告体系,还能通过台账及索证索票数字化的手段,准确快捷地追溯源头,有效提升小微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溯源管理水平。
“加法监管”
记者了解到,通过数字化辅助平台,小微食品经营单位不仅可以实现便捷化操作台账等,还能横向比较,互相学习,实时对餐饮单位从“环境卫生、餐具洁净、明厨亮灶、诚信经营”等方面进行互评,进一步反向推动小微食品经营单位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守好食品安全关,助力监管部门“加法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辅助平台采取的数字化模式注重智慧监管和企业服务相结合,从功能设计上着重提升小微食品经营单位食品安全自治的意识,实现流通端到消费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追溯数据采集,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还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等手段,为科学监管提供了各种精准的多维度数据支撑。
此外,数字化辅助平台3.0版本将加入畅通消费者参与渠道,消费者通过简单的“扫码”动作,可以针对小微食品经营单位食品安全畅所欲言,对食品安全治理进行公共监督和辅助管理,实现社会监督、社会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环境。(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