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记者朱定荣)今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多措并举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细落实,加快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3944家,其中A级4家、B级31家、C级657家、D级13252家,落实包保干部共2010名,已全部签订包保责任书和任务承诺书,为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谋划抓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部署,将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根据省、市部署要求,结合安溪县实际,制定《安溪县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方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食安办牵头的工作格局。召开县食安委全体成员会议专题工作推进会,部署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方案、提出时间节点,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印发《安溪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B级包保分配清单》,县政府班子成员带头包保企业、以上率下,建立县、镇(乡)、村(社区)三级责任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属地责任体系。二是高效督导。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带队深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督导工作,全力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高效落实。各乡镇包保干部按照时间节点,有序开展第一季度督导工作。目前,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第一季度检查已全覆盖,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第一季度督导录入率100%。三是严格奖惩。以县食安委的名义通报表扬2022年度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表现优异单位和个人,对落实“两个”责任工作中先试先行,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将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纳入2022年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评分细则,对因重视不够导致进度落后、落实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压实责任抓实效
全面摸清底册。坚持部门协同联动、县乡村一体推进,在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布、规模、业态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包保主体分级标准,全面完成全县1.3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精准分级。动态更新主体,依托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梳理,过期或注销许可证1015家、新增许可证267家。对注销或过期的企业解除包保关系,对新增企业及时纳入平台,对企业进行分配,建立包保关系,确保应包尽保。
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文件要求,及时摸清企业食品安全总监配备情况,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用餐人数300以上的托幼机构食堂、用餐人数500人以上的学校食堂及集体配餐等76家企业全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印制《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一卡通)1.5万份,深入浅出讲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60号令的重要内涵,全面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制定贯彻落实《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制定》工作指引(参考版),工作指引中明确不同类型企业(如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职责,并制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表格设计参考模板。深入企业、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自查要求,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和机制。目前,全县共配备食品安全总监76名,食品安全员627名。
全面落实包保干部督导责任。全县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的包保干部共2010人,其中县级8人、乡级279人、村级1723人,均已分层分级建立台账,实现“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压实。针对包保主体大部分为微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导致包保任务不均衡的问题,采取通过适当扩大包保干部范围,对于经营主体较多的乡镇,包保主体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宝龙商圈、财富广场商圈、万达商圈等,实行分片包保,按村、网格、协管员等形式分配、线上线下督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包保干部包保任务过重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包保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承诺书,将包保干部督导记录等信息及时录入包保平台,县、乡食安办实时掌握包保干部督导情况,督导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推送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处置。
加强培训抓提升
集中培训。为推动“属地责任+行业监管+包保任务”有效衔接,安溪县食安办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和食安办人员参加“两个责任”包保工作培训,提升各乡镇食安办业务指导能力。同时,各乡镇食安办组织对各辖区内包保干部进行培训。今年来,全县共开展36场次,培训人数2000余人。
现场教学。各乡镇食安办、市场监管所紧密协作,通过将教学点设立在执法现场中,利用现场教学,让包保干部对督导的内容、方案、整改标准看得明白、掌握清楚。
远程指导。制作《安溪县食品“两个责任”包保干部督导检查清单》,分类任务清单,明确督导项目、督导内容、督导要点等事项。组建“安溪县食安办工作联系群”,建立“属地责任+监管责任”沟通平台,对乡镇包保干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培训+现场教学+远程指导”的模式,提高包保干部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