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WM

您好,欢迎访问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如何应对水果价格普降——以需求牵引生产 以品质吸引消费

2024-07-08 09:49来源:农民日报编辑:李莹

入夏以来,不少消费者发现水果便宜了,不仅榴莲、蓝莓、樱桃等高价水果纷纷降价,西瓜更是低至几毛钱一斤,即便是大幅减产的荔枝,价格也显著下调。6月14日至20日,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富士苹果、鸭梨、香蕉、巨峰葡萄、西瓜和菠萝等6种水果平均价格为7.20元/公斤,比上周下降2.3%,同比下降12.2%。

水果价格降了,短期看主要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今年国内水果供给相对充足,进口水果增加,水果供给出现季节性、结构性供应过剩,自然导致价格下降。拿西瓜来说,其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季节性变化明显,今年入夏早、气温高,露地西瓜提前成熟,增产幅度大,导致阶段性供给显著增加,价格下滑也就在所难免。

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水果价格下降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水果市场的消费热点不断转移,从前些年砂糖橘、沃柑、丑橘的热销,到如今榴莲、樱桃、蓝莓的兴起,水果市场的消费热点几乎每年都在轮动。而今年,热点水果显然已经轮不动了,转为价格集体塌陷。从轮动到塌陷,要从国内产量和进口两个方面找原因。

一方面是国内产量增长明显。近年来,我国水果供应量持续增加,水果已成为国内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2022年我国水果产量为3.12亿吨,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41.67%。蓝莓、樱桃、阳光玫瑰葡萄等品种自国外引进后,成功实现本土化种植,随着供应量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在集中上市时发生“价格踩踏”,以前几十元一盒的蓝莓,现在只需几元即可购得,曾经每斤售价高达300元的阳光玫瑰,如今已跌至十几元。

另一方面是进口持续增多。过去,水果是我国优势出口产品,近年来,随着低关税、快速检验检疫等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进口水果进入中国市场。2022年,我国水果进口总量为733万吨,相比10年前翻了一倍。进口水果在弥补国内品类不足的同时,也会对国内水果市场造成冲击,使价格竞争加剧。

不过,在多种水果降价的背景下,一些优质果品依然能够维持高价,新品种、高品质和大品牌的水果在市场上仍具有竞争力,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共存的现象愈发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费的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水果消费逻辑已发生变化。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苹果、梨等传统水果早已不是首选,杨梅、车厘子等小众新奇的水果更受消费者的喜爱。而且,相比粮食蔬菜,水果消费有一定的享受型因素,“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成了更多人购买水果时的选择。

供给格局的改变、消费需求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水果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恰恰也是国产水果未来的增长点。这提示生产端要从调整水果供给侧结构出发,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将以往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品牌、服务等多维度综合竞争,实现产业的深层次变革。

注重品种促升级。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水果种质资源丰富,但并未得到有效释放。近几年,国内蓝莓产量剧增,但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蓝莓品种大部分来自国外,没有与国外抗衡的优秀品种,这也导致我国传统品种蓝莓价格不足国外新品种的一半。只有以现代化育种技术为抓手,培育更多更好的新优品种,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做优品质是关键。当前,我国水果生产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这就导致区域布局不合理依然存在,不少果品种植在非优生区和次优生区,不但管护成本高,果品质量也差强人意。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也很突出,部分农户注重数量,质量意识不强,跟风种植现象普遍,在栽培管理上缺乏科学技术,造成果品质量低。目前,我国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确定,要将重点更多地放在调整结构、做优品质上,挖掘特色、打造品牌,培育出质量更高、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全产业链发展是基础。尽管国内水果产业在壮大,但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加工仍存在短板,果品品质不稳定,影响了整体的质量和效益。以冷链物流为例,由于起步较晚,产地预冷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关键物流节点配套冷链设施仍有不足,果品腐损率较高。以加工来说,精深加工不够,鲜果销售易遭遇价格困境。只有在源头做到标准种植、在产后做好分选分级,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做好产品深加工,才能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之,如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水果需求,又让果农卖得好、持续稳定增收,是果业的必答题。答好这一课题,我国水果产业才能有序发展,才会有更多优质的水果走进消费者的“果盘子”。我们期待着,在实现“水果自由”的同时,“水果满足”也会随之成为常态。(侯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