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批红颜草莓原种苗是昨天刚栽入高架基质槽,2000平方米的育苗棚栽种了1.2万株原种苗。按照常规来测算,一株原种苗长出7-9根匍匐茎,每根匍匐茎可选取2-3株生产苗,一个繁育期可繁育2-3次,算下来一株原种苗可产生30-40株生产苗。根据客户需求,9月份要完成商品苗订单。”4月18日,在拉森峡谷农业发展(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草莓育苗棚,草莓脱毒中心负责人宋莉霞告诉记者,草莓育苗流程的重中之重是种苗的健康,是影响草莓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宗静介绍,草莓种苗在繁育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空气、土壤、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发病虫害,配套的环境调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技术非常重要。同时草莓病毒种类较多,目前主要检测出的病毒有五种,就草莓育苗体系而言,原原种脱毒是必要的前置工序。
“草莓苗要健康,前期是种苗脱毒,田间繁育时要避雨,在设施内繁育,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种苗的危害。”宗静说。
根据2023年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对郊区24家育苗基地的调研分析,北京市年产草莓种苗约1.3亿株,种苗亩产值可达3-8万元。2023年,北京市草莓种苗繁育总面积为2363亩,较2022年增加7.46%,其中,设施基质育苗面积为2122亩,占比89.80%,600万株种苗销往京外。
北京市草莓育苗品种比例也有所变化。在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草莓育苗棚,原种苗枝繁叶茂,已经长出30厘米长的匍匐茎,铺满了基质槽。“繁育什么品种的草莓苗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今年基地繁育品种以红颜为主,因为白(粉)草莓品种的种苗需求量增加,白雪公主、天使8号、粉玉系列的白草莓种苗也在销售。预计今年草莓生产苗繁育量能达到1200万株,现在已经有40%的订单量,红颜生产苗的保底销售价格1.2元/株,其余品种的价格最高可达到1.5元/株。”万德园总经理李楠说。
“从近几年昌平区草莓育苗产业发展来看,大型的育苗基地纷纷在山西、河北、内蒙古冷凉地区建立育苗基地,这也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昌平区综合试验站站长祝宁解释道:每年六七月份北京的天气干燥、高温,草莓种苗容易感染病虫害,不利于种苗繁育。以2023年6月的一天为例,昌平区空气温度达到38度,空气湿度仅为7%。即使用滴灌给种苗补水,也达不到正常生长的条件。所以在北京育苗,需要给育苗棚加装风机、水帘等配套设备,增加了育苗成本。
根据统计,昌平区草莓育苗面积1100亩,其中900亩位于外地冷凉地区,本地育苗面积仅为200亩。李楠对此也深有感触:“北京夏季气温高,病虫害预防的压力大。大部分的育苗都放在内蒙古赤峰市的260亩育苗基地。从育苗成本来看,在赤峰地区育苗要比在北京育苗成本略低,而且繁育的生产苗有60%销售给北京的草莓种植户。所以在北京的基地以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为主,准备启动原原种苗的脱毒生产,从源头上把控种苗品质。”
近年来,北京市草莓育苗基地数量和育苗面积均有增加,但是不同育苗基地在基质选择、肥水管理、籽苗管理、环境调控等生产管理环节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出圃种苗数量差异较大、种苗带病、种苗质量等问题,导致在草莓生产过程中,出现生长不统一、结果延迟,管理难度增加的现象。
李楠认为,草莓育苗技术体系趋向成熟,但与草莓育苗技术匹配的机械设备跟不上,两者之间存在间隙;草莓育苗门槛低,但技术含量不低,导致草莓育苗品质参差不齐,需要建立一个育苗标准化流程;一部分农户仍然采用露地土壤育苗,土壤传播的病虫害比较严重,需要引导农户采用设施基质育苗模式,提高种苗的成活率。
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草莓育苗产业以设施育苗占主导,引插模式占比大;红颜种苗繁育量最高,白草莓需求量增加;种苗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是苗期主要病虫害;自动化设备配备不完善,设备应用率仍需提高;订单销售为主。
“推进北京市草莓育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改进育苗模式,增加集约化程度。应逐步提升种苗繁育模式的技术水平,由传统的地栽育苗模式改为使用高架或超高架模式育苗,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草莓育苗效率,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二是完善生产设备,提高设备应用率。由于当前面临着农业用工老龄化、农业生产趋向自动化的形势,应进一步梳理育苗环节,合理增加风机、水帘、遮阳、高压喷雾等环境自动调控设备,研发应用种苗剪切、扦插等环节的机械设备,提高科技赋能。三是规范种苗繁育技术,提升种苗质量。完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苗三级种苗繁育体系,加强脱毒技术和病毒检测技术应用。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促进种苗生产的标准化。加强培训,培养种苗社会化服务队伍。”宗静说。(李锐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