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花蕊,慢慢地揉捻,再用牙签轻轻粘贴,精致的茶果子一点点做好,呈现出春天盛放的花朵模样。这精细的步骤,让茶果子制作的学习者感触很深:没想到一颗漂亮的茶果子,有那么多道工序。
这是浙江湖州长兴茶文化交流中心和香港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茶业技能培训班上的场景。日前,17位来自香港的学员进行了为时11天的茶业技能培训,而这也是《茶经》故里湖州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茶业技能培训班。
学员中有一部分是参加过第一期培训班又来考高一级证书的,也有些是第一次来。相比于去年单一的项目,今年的课程更为丰富。培训期间,学员们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茶文化、茶叶审评及制茶的专业技能外,还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如礼仪礼规、茶艺冲泡、茶席美学设计、茶果子制作、新式调饮等,还在长兴的生态茶园里与茶农交流,学习采摘技术。
他们每天从早上8点半学到晚上9点,学习时间排得满满的。培训班的时间正好赶上香港放春假,学员们一下了班就往长兴赶,到达后已是第二天凌晨,浅睡一觉后直接开始上课,有些早8点就到了教室,十分积极。“这可以说是我度过的最愉快的春假了!”一位学员说。
作为长兴茶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湖州市侨联兼职副主席、紫笋茶非遗传承人张文华也感慨万分:“香港的学员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是好学,每天会提早半小时、晚退半小时到校练习,在每堂课上都有十万个为什么;二是特别守规矩,每次实操练习后都是把场地、器具打扫得干干净净。”
香港本身不产茶,这些学员也是头一次接触到茶叶的采摘制作过程。绿茶炒青时,实在受不了过高温度的他们,做不到像老师一样直接用手接触茶叶,还是戴上了手套。红茶制作从开始揉捻发酵到做成,差不多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一直到晚上前期工序差不多做完了,要开始烘干的时候,学员们也是等烘干机打开之后才去睡觉。
“我们国家的茶文化、茶技艺太博大精深了,根本就学不完!下次还要来学!”当学员们看到、喝到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红茶、绿茶时,都激动万分:“太不可思议了!没想到我能做出这么好喝的茶。”
“他们以前喝茶可能总注意到这个茶贵、那个茶便宜,自己做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一杯好茶是这么来之不易。”张文华说。
相比于第一届培训班,本届增添了茶席美学课,让老师们都惊讶的是,尽管路程遥远,但为了更好地学习,每个学生都带了一包茶具来。茶席的概念,是香港学员们从没接触过的,他们日常饮茶的方式就是一个人一个杯子,甚至拿茶壶冲泡一下已经算很“规范”了。这门新鲜的课程让大家学得起劲,大家在系统地学习了几类茶叶制作后,又学到将美学与日常饮茶有机结合。
课上,老师早上讲完理论,从中午到下午3点多,每个人的茶席都摆好了,有的学员甚至摆了两个。这份认真让老师们很惊讶也很感动,于是一个一个帮着他们去调整,结果又是一节“拖堂”的课。
调饮课更是大家充分DIY的时间,老师们将基础的调饮配法讲给学员们后,大家便发挥想象去制作独一无二的茶饮。有以果汁为主茶水为辅的,也有以茶水为主稍加果汁调和的,还有将学到的宋代点茶打出沫饽,当做“奶盖”置于调饮之上的,甚至还做了茶百戏,样式十分丰富。
培训班的组织者之一、香港茶叶学会负责人招志明向记者介绍:“去年在长兴茶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返港后反响非常好。我们把学会的实训基地也放在了长兴,这里是《茶经》故里,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我们还会一直办下去。”
“这次除两位非遗传承人和一位高级农艺师外,还有两位全国技术能手也受邀担任了本次培训的课程老师,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尽可能地教给学员。现在,香港学员结束了他们的学习,他们中有老师、科技工作者、金融从业者,有年长者,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就像茶种子一样撒到了香港社会的各个细枝末节里。相信香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茶习茶。”张文华说。(李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