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份开始,内蒙古全区范围内的草原进入春季休牧期。各地牧民进入休牧圈养阶段。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舍饲圈养,持续推进肉牛扩群提质、肉羊稳产增效。近期数据显示,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肉类产量突破300万吨,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畜牧业之所以能为国人端稳“肉盘子”提供坚实保障,不仅得益于该地天然的资源禀赋,还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藏技于牧”重要策略。
育种:技术加持 品质更高
春日的清晨,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内蒙古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公益村,走进敖伦牧场。在这里,300多头安格斯母牛正悠闲地吃着当日的第一餐。
农场负责人门克道尔基是准格尔旗远近闻名的“高科技牛管家”。他告诉记者:“要把畜牧业水平做到高端,没有技术是不行的!”
敖伦牧场引进了纯种奥系安格斯母牛,并采用北美系超级性控冻精为父本,通过性控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进行品系杂交。“从牛犊的品相和长势来看,我们的改良技术非常成功!”门克道尔基说。
采用性控技术加育种技术,牛犊在五六个月龄时体重就达到了500多斤,平均每只市场价达到12500多元。2023年,他仅靠出售牛犊就收入过百万元。
手里有技术,政府给政策,心里就有底气。今年,门克道尔基计划申请建立数字育种、胚胎移植实验室,目标是打造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首个高品质肉牛核心育种场。
近两年来,准格尔旗鼓励并引导养殖大户和技术能手,采用分散繁育、集中育肥、集中销售的模式发展肉牛产业。
准格尔旗创新推行的母牛“领养”“托养”的托管模式,也为农户创造出更大收益。在该模式下,牧户可向肉牛繁育基地领取母牛喂养,基地统一提供配种、管理和技术服务。当母牛生产的牛犊长到500斤重时,基地会按市场价回收代销。
在践行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如何在减轻草原生态压力的同时,确保牧业生产的数量和品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温更镇牧民薛金贵的羊圈中,数十只刚刚出生的小羊羔发出稚嫩清亮的叫声。“我采用了‘羊两年三产母子一体化’技术,使原本一年产一次羔的羊,现在两年可以产三次。180只母羊每年能多产70多只羊羔。小羊出栏后,每年平均纯收入能提高两万多元!”薛金贵开心地告诉记者,这项新技术让当地牧民实现了“减羊不减收”。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薛树媛介绍:“我们运用繁殖调控手段,建立了放牧羊两年三产的繁殖调控技术体系。两年三产产羔率总体能达到280%以上,年产羔率在140%以上。目前,这套技术体系正陆续向全自治区推广。”
养牧:智慧生产 催生变革
说起放牧,人们心中或许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蓝天白云之下,牧人骑马挥鞭,在草原徜徉。然而,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大草原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历史记忆。
“原始的、粗放式的放牧方式已不适合当下的牧业生产。”鄂托克旗旗委干部莫日根向记者介绍当地牧业生产的变化。
记者随莫日根走进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额定乌拉的家中看到,全天候全角度监控设备、电子圈舍门、恒温8℃的饮水槽、牛羊专用的自动化喷淋“浴室”、饲草料自动搅拌投喂机、自动化打草捆草机械……智慧放牧系统让人耳目一新。
“再也不用每天追着牛羊跑了。”额定乌拉坐在沙发上,盯着屏幕,喝着奶茶。他说,智慧放牧让他家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羊绒品质更优,每年出售羊绒的收入,就足够家中数百头牛羊在禁牧期间的饲草料开销。牲畜出栏后的收入,都是纯收入。
4月份起,内蒙古全区9.7亿亩草原开始“休养生息”,这对科学饲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年前,首个智慧牧场在鄂托克旗落地。如今,已经有数百套智慧放牧系统在这里扎根。鄂托克旗农牧局局长吉雅说:“在加快智慧牧场数字化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科学饲养管理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示范牧户进行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草原智慧牧场全景望远镜系统、羊群智能通道、自动化精准定量饲喂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温控饮水系统、智能门、智能数据采集帮手、智能电子标签等。”
鄂托克旗这片两万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正悄然经历着一场生产变革。(张景阳 贺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