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一场久违的降雪引爆了朋友圈。
22 日,彭州市九尺镇青雀村彭州市泓盛蔬菜产销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雷德华起了个大早,开始安排手上的订单:“只要下大雪,彭州蔬菜就会量价齐升,要好好忙一阵。”
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彭州每年为全国的“菜篮子”供应240余万吨蔬菜,虽然北方各地通过发展大棚蔬菜进行适当补充,但每到下大雪的关键时刻,彭州蔬菜便起到不可或缺的保供作用。
七成产品销长江以北
走进位于天彭街道的彭州白庙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只见市场里每一个档口都停着收菜的车辆,车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从这里收购的蒜苗、菠菜、上海青、萝卜等,菜农骑着电三轮拉着菜奔涌而来,生态优质的彭州大地菜从这里奔赴全国各地的餐桌。
“彭州大地菜以叶菜类为主,除了保供成都、重庆,七成以上销往长江以北,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每天要发货近 5000 吨。”负责市场管理运营的成都中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孝建对此很是自豪。
据该公司市场负责人余元昌介绍,由于采用“菜—稻—菜”的种植方式,一季水稻淹水厌氧种植让土壤变得非常健康,可以种三四茬,最早一批菜是稻田提前放水,八月初水稻收后三天就清好田种上营养钵育好的苗,九月就开始大量卖菜,“这几天萝卜大量发往北京。”
“外地一下大雪,这里需求就很旺盛。”代办刘永的铺面就在档口,只见他熟练地检查菜品质量、议价,成交后过秤,再拉到货车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般一天要收货20—30吨,高的时候一天上百吨。”铺子里十多个工人正把收来的蔬菜进行分拣、打包,然后进行装车,“我们是哪里需要货就发哪里,销路是打通了的。”
雷栋不仅在这里做代办,自己还租了100多亩地来种菜,“我种了菠菜、蒜苗、儿菜等7个品种,主要针对自己的客户来种植,不同地方的人喜欢的菜不一样,蒜薹出来主要发湖北、江西、江苏;儿菜的精品主要发广东,20斤一件发成50元;儿菜全株发贵阳,0.9元一斤。”
种优势品种收益较好
就种菜而言,“逢贵就撵”问题一直存在。
对于个体种植户来说,由于地少就要灵活得多。九尺镇白龙村7组王天平刚拉了一车上海青来卖,收到现金后,他聊起了他的“种植经”,“共种了4亩地,主要种蒜苗、菠菜、川芎、上海青、洋芋等,一年要挣 3 万—4 万元。我种的这几个品种价格都还不错,一亩蒜苗就卖了6200 元,卖了就种上洋芋,准备春节后卖早洋芋。”对于现在价格处于低位的白菜、萝卜、莲花白,王天平说,等再过两三年很多大户不种了,他又会去种。
雷德华的家庭农场共租了586亩地,还建了1000吨库容的冻库,“5—10月,气温偏高,主要把毛豆打冷后保持品质,方便远程运输。现在主要是把自己种的菜和周边农户的菜,收来发往贵州,每天在40吨左右。今年蒜苗、莴笋、棒菜等价格不错,萝卜持平,白菜亏本,大户种菜总算账还算赚钱。”
在刘永看来,蒜苗、菠菜、莴笋等是彭州大地菜的优势品种,“彭州大蒜、莴笋都是地标产品。彭州大蒜色泽好,味道浓,卖到各地都是作为种子来用,一亩蒜地好的时候要赚8000 多元。菠菜工序多一点,但亩产有6000多斤,元旦收购价2.5元一斤,现在只有这里有产出。”
踩着市场的节奏,种植户、种植大户和市场在微妙的平衡中寻求双赢。(杨湧 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