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到成都和重庆农贸市场的时间差不多。这车菜薹今明两天装完,只需要1至2天,就能通过成渝的农贸市场,到达消费者的餐桌。”1月7日,成都采购商杨千早早来到南充市营山县小桥镇龙岩村开始组织油菜薹采收工作。
记者从村民冯云口中了解到,前些年,龙岩村1000多亩耕地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就闲起了”。村民们曾经自发尝试增加种植一季其他作物,但效果都不好。好好的田块闲置,既浪费耕地,又耽误乡亲们增收。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农民一年一年试种,要猴年马月才能找到合适的作物和品种!”小桥镇党委书记吴利民和同事们一合计,“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解决。”他们找到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请专家推荐好品种。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专家团队进村转了转,把土壤、气候、地形等基本情况摸了底,建议龙岩村种油菜品种“川油81”。两个生育期过去了,效果到底好不好呢?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菜籽覆盖成本菜薹挣出纯收益
有下厨习惯的读者朋友也许发现了,今冬蔬菜供应充足,不少蔬菜价格走低,但油菜薹上市,往往能保持5—7元每斤的价格。对此,杨千一边“薅”了一把田里的菜薹,一边表示“很正常”。在龙岩村,他收购油菜薹的田间价格就达到了2.5元每斤以上。
“专家们的推荐还真没错!”冯云刚开始种植时,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可当发现“川油81”摘薹一次能亩产菜薹 580.5 公斤、亩产油菜籽200.3公斤时,她“心里是真服气了”。
冯云口头算了一笔账:这个品种在没有摘薹情况下,亩产油菜籽245.5公斤;在菜油两用情况下,菜籽的产出基本能覆盖这一季油菜的种植成本,每亩菜薹能卖2000元至3000元,这部分就是种植油菜带来的纯收益。
“ 现 在 龙 岩 村‘ 冬 闲田’变‘增收田’,全村种上1000 多亩油菜,大家自发选的都是这个品种。”吴利民告诉记者,全村的油菜薹可以陆续采收到 2 月,“接近春节时,田间收购价可能还会更高。”
轮作提地力好处真不少
既不让田冬闲,又增加了收入,村民种油菜积极性大大提高。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油菜产业技术服务团(14团)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崔成告诉记者,“稻油轮作”的好处不止于此。
他介绍,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态习性各异,轮作有助于丰富农田的生态系统,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特定作物的连作隐患,有助于降低害虫和病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稻油轮作”可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避免某些养分过度消耗。油菜一般有较高的氮吸收能力,其深根系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减轻土壤压实,还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
“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特性等条件,我们选择将‘川油81’及配套菜油两用技术推荐给龙岩村村民,同时也针对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具体的轮作方案,介绍了农业管理技术。”崔成希望这样有助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一场基于科研的“双向奔赴”
“龙岩村村民想要改变的决心、对于科学的尊重、种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行力,都让我印象深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浩杰感慨良多。
在她看来,“稻油轮作”技术在许多地方均有推广应用,“算不上新鲜前沿技术。”但龙岩村找到专家团队主动学习,并且相信科研、尊重知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技术要点执行到位,“非常难能可贵。”
最终,村民的努力得到了增收的回报。如果用网络上的流行用语来形容,这可以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与基层农业从业者之间一场基于科研的“双向奔赴”。李浩杰、崔成等专家认为,如果龙岩村在实际生产中“主动”“听劝”“强执行”的精神能够在更多地方得到发扬,将对农技推广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记者在小桥镇了解到,当地正将龙岩村开展“稻油轮作”作为样板,向全镇推广优质品种、先进技术和种植模式,进一步为丰富成渝地区“菜篮子”贡献力量。(袁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