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种蔬菜常见,大棚里养鱼是怎么养的?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场农业革新正悄然上演。
近日,记者踏上了探索之旅,从洛阳市出发,沿着磁铁线一路向西,直至抵达位于新安县南李村镇江村的磁河谷现代设施渔业园区。在这里,丘陵之上的7亩大棚,成为了退伍返乡的“95后”高浩振实现“岸上养鱼”梦的神奇之地。
步入大棚,一股现代农业的清新气息迎面扑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半人高的大圆桶,直径约8米,整齐地排列在大棚内。这些圆桶的桶壁周围,布满了各种管道,清澈的水流从中汩汩流出,活泼的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划破平静的水面,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智慧的完美融合。
为何选择在桶中养殖鱼类?这些桶又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桶的底部设计成锥形,能够迅速收集沉降的杂质,并通过水流将它们输送到连接的过滤机和净化器等设备中。”高浩振详细讲解,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桶内的杂质和鱼粪经过收集和过滤后,转化为肥料输送到旁边的蔬菜大棚,而净化后的水则重新流回养殖桶,实现了24小时的水流循环。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设备,不仅突破了传统鱼塘养殖的空间限制,还能实现反季节销售,提高经济效益。
正是看准了设施渔业的这一优势,南李村镇去年正式落地磁河谷现代设施渔业项目。项目建成了4栋工厂化养殖连栋保温大棚、1个工厂化循环水孵育车间以及1个大鲵养殖车间,大规模养殖市场需求旺盛的鲈鱼等鱼类。
“我们每个大棚占地约7亩,内设有28个养殖桶,年产量可达600吨左右。”高浩振算了一笔账,“通过反季节养殖,利用价格差异,按照每斤鲈鱼20元计算,一个大棚的产值相当于150亩传统鱼塘。”
通过这一创新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新安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冯小芬对科技兴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她介绍,新安县的设施农业涵盖了设施林果、蔬菜、养殖和食用菌等多个领域,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建设一定的设施,创造出环境相对可控的生产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补充动植物、食用菌等生产所需的水分、温度、湿度、光照、养分等环境资源和人力短板,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按需供养、生产高效、效益最大化。
这便是设施农业带来的广阔天地。提起设施农业的益处,新安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樱桃种植,也在近两年的发展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眼下,正值樱桃采摘的季节,磁涧镇的新安县樱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枝头那些红彤彤、晶莹剔透的樱桃摘下,随后通过精心的分选、包装,并通过冷链运输,将这些美味的果实送往全国各地。
走进樱桃大棚,一个“铁盒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盒子连接着樱桃树下的多个传感器,与我们的智慧化管理中心相连,能够实时监测并传输土壤湿度、温度、氮磷钾养分含量等重要信息,帮助大棚实现精准化、自动化、智慧化的种植管理。”园区负责人刘现宽介绍,“樱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传统的露地种植方式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产量下降。有了设施和设备的加持,可以控制樱桃的休眠期,培育出更多优质品种,让樱桃提前成熟上市,还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增产增收。”
据介绍,该园区的樱桃最早可以在2月上市,优质果的最高售价能达到每斤180元。现在大棚内每亩地可种植大约50棵樱桃树,每棵树的年产值在3000元左右。目前,园区内共有286个樱桃大棚,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樱桃2万余亩。
该园区还正在探索盆栽樱桃的种植,与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团队合作,充分挖掘樱桃的文化内涵,将樱桃树矮化培育为盆栽,使其成为既美观又美味的居家盆景。
数据显示,新安县已经发展了1万余亩的设施农业,亩均年产值达到了5万元,吸引了100余个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辐射带动了1500余户农户。
发展设施农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已经将“土”转化为金色的现实财富。新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经营主体投身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品牌化营销和市场拓展,不断强化乡村产业兴旺科技支撑,让“新安造”的蔬菜、水果、鱼类、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陈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