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喊你关注减肥啦!近日,“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会在京举行。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已经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在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完善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展现了体重管理议题的严肃性。多部门对居民体重管理这件事上心,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居民身心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透露着一种紧迫感——当前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问题已不容忽视,如果不抓紧采取行动,可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我国超重、肥胖人群数量较大。经常被引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无论是相关研究论文还是医生,都会告诉公众,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存在密切关系。而要防治这些疾病,除了吃药、手术,通过合理膳食、科学健身进行体重管理也必不可少。
对这些话,很多人是能听进去的,但对体重管理的理解,个人往往就各不相同了。由于缺乏科学的认知及指导,有的人坚信“三天饿九顿”的节食方法就是减肥的有效方式,一旦稍有成效就又暴饮暴食,生生把胃肠弄坏;有的人听信口耳相传的秘方,吞蛔虫、看恐怖片、缠保鲜膜;有的人在社交平台上熬夜进行体重管理话题大检索,点赞各种视频博主的减肥妙招,绞尽脑汁找各种减肥药来吃。在此过程中,有的人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身体却因为久坐、久躺、晚睡又多了一圈脂肪。
因此,别看体重管理是个社会热门话题,但也是件让热心其中的人时常感到沮丧的一件事情。至于整体成效,2023年一篇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就发现,在1580万名成年人中超重人群占比为34.8%,肥胖人群占比为14.1%。对比2020年的数据略有变动但不明显,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人在减肥上白忙活了。
而且,超重、肥胖问题长期存在,与之伴随的减肥黑色产业链更潜藏巨大健康危害,由此导致的卫生支出给家庭的钱袋子、医保基金账户、国家财政都造成了压力。因此,尽管超重、肥胖看似是个人的私事,但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科学的引导、专业机构的介入、各部门力量的协同,共同为健康中国施加推进力。
对此,多年来卫生健康系统一直很重视,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等,抓实慢性病防控与健康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开设减重门诊、上线“体重医生”,为的就是给确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此次,多部门联合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规格很高、来得很及时,是对老百姓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大家都很关心,国家如何引导带动大家体重秤上数字的变动。根据活动的安排,今后多部门会将体重管理融入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中,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深入打造体重管理工作的支持性氛围和环境。比如,卫生健康部门将不断丰富体重管理产品供给,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专业人员进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体重管理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教育部门指导和加强在校学生的科普宣传教育、优化学生膳食营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和活动时间,促进儿童、青少年维持健康体重;体育部门在加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供给方面持续发力,让居民能够有地方运动健身;广电部门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普及科学的体重管理知识。
公众也普遍期待,更多的政府部门能围绕体重管理开展工作。比如,《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起减肥作用的药品不列入医保药品目录。尽管此举是为了医保基金公平高效使用,但面对因肥胖而产生的疾病压力,此项规定是否应该调整,以更好呼应医疗机构在体重管理上的积极努力,应尽快形成共识。根据现行规定,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长期沉淀资金不得用于医疗器械或医用耗材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支出。然而,很多现实案例已经证明,在疾病前端开展预防能够节约疾病后端的大笔治疗费用。关于让医保基金、个人账户里的钱围绕居民健康花出最大效益的研究同样需要抓紧推进。
关于体重管理,国家已经出招,相关政策落地有待于每个人配合践行。我们关注与健康关系甚大的体重,与其私下焦虑、到处打听各种偏方,不如听国家的,准没错!(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