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食物口感的鲜美,更在于食物来源的多样与营养均衡。放眼广袤的国土资源,跨越山、水、林、田、湖、草等多元空间,各式各样的食物带来了舌尖新体验,让三餐更有味。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龙羊峡镇,这里海拔2600米,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优渥的自然条件为三文鱼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圆圈,就是养殖三文鱼的网箱,每年有超过一万吨的三文鱼从这些网箱中捕捞上岸,发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龙羊峡水域面积达38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常年不封冻,给三文鱼的养殖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记者乘坐快艇到达作业船上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三文鱼捕捞工作。这是当天新增的一笔订单,工作人员要赶在下午五点之前捕捞完成,经过加工后发往北京。负责人表示,现在从打捞、现场宰杀、回厂清洗,到加工、出厂、发运只需要不到6个小时。
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和营养平衡的愈加重视,三文鱼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建设也在当地加速发展。加工车间内分片、挑刺、包装等环节井然有序,各种品类的产品也不断满足着消费者的需求。
如今,龙羊峡库区三文鱼养殖面积达455.5亩,养殖年产量约12000吨,年销售产值6.5亿元。可以全年不间断地为市场供应新鲜三文鱼。
海带作为最常见的海产品之一,因营养丰富,素有“长寿菜”之称,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在“中国海带之乡”——福建霞浦,渔民们趁着晴好天气,驾驶渔船,穿梭在海带养殖区,利用吊机将一条条海带绳拖曳装船。为方便贮存,渔民会将出水的海带进行晾晒。不过这种晾晒方式,往往会受到天气的制约。
这两年,当地启用了数字化海带脱水智慧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吊装、烘干和包装海带。只需要把湿海带挂在长1500米的输送链条上,6个小时后,就可以变成方便贮存的干海带,大大提升了晾晒效率。
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当地海带加工企业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出一系列品种丰富的海带制品。
目前,霞浦养殖海带占海面积约30万亩,产值约40亿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建立起海带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并通过科技赋能让海带产业跑出“加速度”。
走进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微藻养殖的温室阳光房,工作人员正在将培育好的藻种投放到专用的养殖跑道池内。随着水流的循环运动,绿色的微藻很快扩散到整个水池。这种单细胞生物,每个直径大约只有3到8微米,而蛋白质含量却高达到60%左右。
微藻养殖项目技术顾问 张亮:和传统水产养殖的鱼粉饲料相比,鱼粉的蛋白含量在45%左右,而藻类的蛋白含量达到62%左右。
此外,相比传统的微藻养殖,这里的成本却能节约20%。因为微藻生长的二氧化碳全部来源于附近的一家养猪场,既做到了把资源“吃干榨净”、减排降碳,也节约了相当一部分的成本。
不仅仅是养猪场,像水泥厂、钢铁厂、火力发电厂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企业,同样也可以通过提纯二氧化碳来发展微藻养殖。这不仅能够帮助工业企业减少排放,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蛋白和能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