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座废弃的牛场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农业产业园需要多久?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大庄村的答案是“四年”。
“2018年以前这里是一个肉牛场,由于前些年经营不善,废弃后的牛场成了一处垃圾堆,破旧不堪。”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安生元告诉记者,几经考察和反复商榷后,村里最终决定将这里打造成羊肚菌产业基地,在盘活土地的同时,还能发展村集体经济。
2022年,大庄村、大库土村在395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资金和150万元的国家税务总局帮扶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废弃的牛场上建成22栋拱棚,同时配建了储备菌包材料、菌种、烘干机、货运车辆等辅助设备以及羊肚菌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配套用房等基础设施。
进入基地,放眼望去,一座座现代化黑色温室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走进羊肚菌大棚,喷淋设施、冷帘墙、空调等机械化设施一应俱全,一个个疏密相间的羊肚菌开出大小不一的“小伞”,散发着阵阵清香。
羊肚菌对于高原上的农民而言还是个稀罕物品,农民不会种,市场前景又未知,对此,村里聘请到了四川的羊肚菌专家杨昭兵作为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学,同时培养菌种和对接市场。这样一来,打通了产业发展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安生元也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这一茬是去年11月份种下去的,今年4月下旬开始采收,亩均能采收鲜菌菇150公斤左右。按照这两天的鲜菇价格150元每斤计算,每亩收入4.5万元左右。产业园区22个大棚一年毛收入能实现40万元左右。”安生元向记者介绍。
另一个大棚内,菇农们正忙着施肥起垄,播撒菌种。“这个季节种下去,只要温度、湿度保持好,大概7月能上市,彼时南方很多地方高温不适宜羊肚菌生长,刚好能填补市场空白,卖个好价格!”在一旁的杨昭兵介绍,羊肚菌产业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需要精心呵护和管理,一刻也不得马虎。
为了让羊肚菌产业走上标准化生产道路,该基地还建设了羊肚菌标准化生产车间。养菌车间内,菌种在冷库车间里安逸生长;烘干机正在有序运转,一颗颗干菇散发菌菇特有的清香。“这些干品装盒后将全部发往四川,八九月份正是羊肚菌市场的空白期,每斤干菇能达千元。”安生元说。
“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农业生产病原菌少……”杨昭兵介绍,青海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国内生产中低温型食用菌产品的理想种植地,适合中低温型食用菌种植。同时,与中南部地区食用菌形成产出时间差,可填补南方市场季节性空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