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板桥街道的一处占地60亩的厂区里,连云港西墅物产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金喜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汪维喜正察看紫菜育苗情况。一片片洁白的文蛤壳浸泡在水里,壳上隐约可见一个个黑点,“这些就是扎了根的紫菜苗,半个月前我们刚把种苗种植到贝壳上,现在只要保持海水流动,定期清洁杂藻就行。”汪维喜向记者介绍。
紫菜产业发展在连云港已有50多年历史。据《连云港市志》记载,1967年,连云港市水产局引进条斑紫菜种菜和贝壳,育苗并养殖成功。真正的规模化养殖起点是1989年,连云港市利用世行贷款,养殖条斑紫菜20公顷,获得成功,并引进日本紫菜加工机1台套,新建紫菜养殖基地280公顷。可以说,是开放的号角催生连云港紫菜的生产、加工,并拉长产业链。
如今,紫菜产业已成为连云港沿海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连云港农业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连云港成为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加工和创汇基地,形成科学育苗、海上养殖、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到国际贸易等完整的紫菜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连云港获评“中国紫菜之都”。
汪维喜是紫菜行业的“老人”,1993年,他成立连云港西墅物产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进入紫菜行业。“可以说,没有开放的一系列好政策,就没有连云港现在的紫菜产业。”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亲历者汪维喜感慨道。
汪维喜从小在连云区西墅村长大,是土生土长的海边人,“紫菜我从小就见过,但那时只是长在礁石上的野生海藻,我们也不怎么吃。”
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政策进一步落地,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汪维喜回忆,对外开放后,陆续有日本客商找上门来,要求订单式收购紫菜。连云港的纬度和日本的紫菜产区很接近,适合养殖紫菜。当时,因为紫菜加工设备价格很高,一台大约200多万元,所以和日本客商合作大多采取补偿贸易的形式,对方提供设备和技术,养出来的紫菜几乎百分百返销,抵冲设备款,连云地区很多乡镇街道都和日本客商成立合资公司。
那时,紫菜加工机被当地人称为“印钞机”。“5秒钟生产6张紫菜,一张19×21厘米,只有3克的紫菜片能卖到五毛钱,相比之下,我们西墅之前养殖的海带,晒干了一斤才卖六毛钱,简直是天壤之别。”汪维喜说。
沿海开放的好政策带来了商机、技术、销路,催生了连云港第一批紫菜产业经营主体,培育了大量的熟练工。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下海”搞养殖。
但那时,养殖出来的紫菜不能自己出口,国际贸易需要通过外贸系统下属的外贸公司进行统管。“我们的紫菜都是卖给当时的江苏省粮油公司,我们没有议价权。”汪维喜说,随着开放政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经营权下放,像汪维喜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贸易。乘着政策东风,瞄准更广阔的市场,2000年,汪维喜注册成立连云港金喜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做紫菜二次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并出口。
对于第一次出国,汪维喜至今印象深刻。2001年,汪维喜第一次带着样品参加广交会,结识了十几个国外客户。初步沟通后,有了合作意向,可是怎么去国外和客户进一步交流成了难题。那时,商务签证非常难办,汪维喜专门去省级旅行社,花1万多元报了出国旅游团,目标“新马泰”,每到一个地方,其他团友去旅游,他就急匆匆去见客户,一趟行程,谈下200万美元订单。经过多年开拓,汪维喜有了稳定客户群,企业95%产品出口,远销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0年左右,江苏省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省农业部门成立外办,专门从事外向型农业服务。连云港市积极落实,创新举措,扶持紫菜等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农业外贸企业建成出口示范区、示范基地,到境外参加展会,获得国际认证,在厂房建设、设备引进和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都有不同额度奖补。
随着连云港沿海开放不断深入,物流环境的改善也让汪维喜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刚做出口贸易时,连云港港的航线比较少,汪维喜的货物往往要先运往青岛或上海再乘船出海,物流、时间成本都很高。现在,连云港港的直达航线密集,亚欧大陆桥铁运通道也更加畅通。“前一阵子,出口泰国的货从连云港港出发,10天左右就能抵达目的地。”汪维喜说。
伴随着沿海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紫菜产业,如今在连云港稳步发展。连云港编制紫菜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分布零散、低产低效的初加工向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富民产业发展,培育、打造出10余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吉凤竹 范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