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盐碱地分区改良和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务,旨在科学评价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破解制约盐碱地产能提升面临的技术瓶颈,打造我国5大盐碱类型区治理样板。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任务,并在“品种、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建了黄河三角洲、“几字弯”等典型盐碱区粮油作物、饲草作物和特色作物产能提升技术体系。本次重大科技任务是原重大任务的扩面升级,从原来全国两大盐碱地区域拓展到五大区域,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了水肥一体化降盐、立体组合高效排盐、菌-植互作抗盐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以及分区分级利用评价相应研究内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该重大科技任务负责人李玉义介绍,针对我国盐碱地分区分级利用技术储备薄弱、治水改土绿色高效改良产品及装备缺乏、“三北”盐碱地综合集成示范力度不够等问题,该重大科技任务聚焦盐碱地产能提升、可持续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思路,开展适生抗逆作物和微生物资源评价筛选,突破盐碱地高效脱盐、快速培肥、多水源利用、生物强化等盐碱阻控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靶向控盐调理剂与培肥产品以及绿色智能改土装备,强化技术熟化、模式集成以及示范区建设,构建盐碱地分区分类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打造示范样板,辐射带动我国盐碱地大面积改造提升。
据了解,该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有望解决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品装备短板问题,为有效遏制盐碱地退化趋势、新增后备耕地资源提供重要支撑。在“以种适地”方面,预期选育一批耐盐碱大豆、小麦、油菜等作物新品种和新品系,突破耐盐阈值;围绕“以地适种”方面,创新盐碱障碍靶向消除、土壤快速培肥、水肥盐精准调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建增碳降盐、节水生态协同产能提升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