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县西南部的龙涓乡,是红曲酒生产大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曲酒。而红曲酒是个好物,在闽南地区,多用于妇女“坐月子”补气血。近日,记者走进龙涓乡钱塘村的红曲和红曲酒制作工坊,探寻已有600多年之久的红曲酒制作技艺。
成熟制作工艺 酿出绵柔好酒
今年50岁的王明福,是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曲酒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6岁时就跟随父亲制作红曲酒。
走进王明福家中的制酒坊,地上一个个暗黄色的大酒缸中,装着正在发酵的红曲酒。他将缸口逐一掀开,用干净的木棒搅拌,把米饭压入水面,使其能更均匀地发酵。
“龙涓红曲酒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有成熟的十道工序法,分别是选料、备料、笼蒸、摊凉、加曲母、加水、翻拌、发酵、滤净、灌装。”王明福说。首先是选料,红曲酒好不好喝,红曲和糯米最关键,要选本地六月稻制作的红曲,糯米要圆粒且不透明无白芯、淀粉质多的,这样出酒多且口感绵软。
选料完便是备料,糯米和红曲的比例大概5∶1。将淘洗后的糯米放山泉水里浸泡8小时左右,再次洗至淘米水变清澈。水温与时间应根据季节变化,冬春季适当增加浸泡时间,夏季应更换1至2次水,使其不发酸。
接着把淘好的米沥干水分后,蒸30至50分钟,蒸至松软柔韧不糊、不粘、无白芯,均匀一致。糯米饭蒸好倒出放凉后,再装进酒缸里,加进备好的红曲、凉开水,用锅铲反复翻拌,然后用布或者木盖封紧缸口,将酒缸放在阴凉不见光的地方进行发酵。
“接着就是翻拌,使红曲酒发酵更均匀。”王明福说,大约30~40天缸内的原料已融为一体,液体颜色由清红逐渐变成深红,这时发酵过程结束便可以把酒液过滤出来,装进玻璃瓶饮用了。
400多个曲窑 见证红曲制作的兴盛
制作红曲酒,最关键的是红曲。闽南地区酿制红曲、红曲酒的曲母全部来自钱塘村。
“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钱塘村红曲酒品质佳的前提。”王明福说,钱塘村海拔700米到800米,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空气湿润温暖,山地均为典型的闽南弱酸性红壤土,极适合红曲酒的发酵制作。
清晨5时许,在离王明福家不远的一座古厝里,制作红曲的王振土师傅开始忙活起来。600斤稻米已经提前一晚浸泡了8个小时,王振土把泡好的大米洗净、沥干,下锅蒸好,接着将稻米和曲母、曲糟均匀搅拌,送进窑洞发酵。
王振土家世代做红曲,传到他已是第六代。“家中现有12个窑洞,9个是祖传下来的土窑,都在离古厝数百米的小溪边。”王振土说。
我们跟随王振土来到窑洞前,只见一个个窑洞紧挨着,走进洞里,热气扑面而来,地面上小山般的稻米热气升腾。“摊开后要在洞内密封一天,每隔一天取出在溪水里泡一次,再收回继续摊开发酵,重复至少六七天,才能得到成熟的、发酵完全的红曲。”
“600斤的大米,能做310~330斤的红曲。”王振土说,制作红曲的秘诀就是在这土窑洞入窖走菌,土窑洞保温效果好,四季都维持在37至39摄氏度,酒曲可以均匀、充分发酵。
“钱塘村现存曲窑400多个,相当大一部分是旧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王明福说。如今,钱塘村是安溪县最大的红曲产地,年产量3000多吨,畅销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
“红曲酒对妇女产后恢复元气、养颜、补血等有特效。”王明福说。此外,它还是美食的佐料,当地最常见的月子餐,就有红酒炖公鸡、红酒炖猪脚、红酒糯米饭,以及酒糟炒三层肉等。
如今,红曲酒制作技艺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压力,随着老一辈工艺传承人的离开,少一辈的制酒师傅也大多改行或退休,技艺传承一度面临困境。“作为一名传承人,深知身上的重任,我会把这项技艺好好传承下去。”王明福坚定地说。(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