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友人托笔者购买石狮义兴甜粿,并称吃了很多家的甜粿,总觉得没有这老字号的美味。为此笔者特意去了解石狮义兴甜粿的历史,不想,其背后还有一桩典故。
相传,明朝年间,石狮塘头村一个叫王义兴的农民,租着几亩薄田种地,妻子巧英在村里一家粿炊店当杂工。夫妻勤勤恳恳,日子不富裕却也幸福。不料却遇上大旱灾,庄稼无收,村里不少人往南洋逃荒。王义兴想:与其这样活活饿死,还不如到南洋闯闯。
可是到南洋可不能说走就走,要船费,还要伙食费。王义兴哪有这许多钱银。幸好其老丈人卖了两间草房,才凑足钱银,交上船费。但伙食费没有着落,王义兴只好向姑母、姨妈求借。俗话说,穷人无富亲。王义兴的姑母、姨妈也是穷苦人家,这灾荒年头,哪有钱银帮助他。闽南有个习俗,凡是亲人到南洋,亲戚朋友要送面线、鸡蛋、大公鸡,叫“送顺风”。王义兴的姑母、姨妈没有钱“送顺风”,于是一个送来糯米,一个送来蔗糖。妻子巧英只好用姑母送来的糯米、姨妈送来的蔗糖,蒸起糕粿来。俗话说“有发酵的做糕,没发酵的做粿”。巧英的糯米浆没有发酵起来,蒸成的自然是平坦坦的粿了。意外的是,这个粿又甜又软,倒也好吃,便称为“甜粿”。于是,王义兴带着妻子做的“甜粿”上船过番。
好在船家也是个好人。他见王义兴没钱交伙食费,就答应让他自己带干粮上船。那时乘大帆船到吕宋要二十天左右。王义兴乘坐的船驶了十多天,眼看吕宋就要到了。突然,遇上大风暴,船被风浪打到一个荒岛上,船板裂开一个大口子,舱中淡水全漏光。船上的人到岛上避风浪,可是风暴一连刮了四五天,没有淡水做饭,大家饿得站不住脚。王义兴见状,就把自己剩下的“甜粿”一块块分给他们。风浪平息后,修好的船继续航行。又过了两天,一船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都说,是王义兴的“甜粿”救了一船人。王义兴到了吕宋后想,出洋过番、漂洋过海这样艰难,如果能做出一种好糕粿,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带到船上做干粮,就是遇到风浪,船上不能生火做饭,也不会饿肚子!于是,他在吕宋做了两年工,积累一些钱后就回家了。王义兴回家后,把巧英做的甜粿加以改进,制成香喷喷、甜丝丝、软滋滋的甜粿。华侨们把甜粿带到东南亚各国去,海上航行大半个月,不霉不硬,仍然保持原来的风味。
石狮甜粿享誉海内外。菲律宾马尼拉华人区王彬后街仔,就有闻名的“塘头甜粿店”。直到现在,义兴甜粿还盖着石狮子和“义兴号”的印记。(陈嫣兰 李荣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