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讯(邱良晶) 一位产品远销40国的企业的领军人物 、一位食品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精英、一位学识渊博的工程硕士导师,究竟哪一种描述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义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李益,我实在无法断言。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能与这位睿智而又谦逊的学者型科学家聊上一会儿,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发酵专业,高级工程师。曾在华南理工大学教书以及在国营食品厂和食品机械厂工作26年,2003年自主创办了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历经20年艰辛努力奋斗,创建了如今在食品装备制造行业拥抱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研发的科技型企业,一个年过花甲却还在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不停奋斗的高级工程师。
他就是杨李益。一个严谨的学者型科学家,又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企业家。曾获得无数荣誉,并兼职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导师,在长期的科研创造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他曾是国营企业中年轻的工程师可他为了心中一个坚持的信念,毅然决然地下海创办自己的轻工事业。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有信心创业成功。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可这成功的背后也有很多的心酸和汗水,创业是艰辛的,所谓万事开头难,难于上青天。企业刚开始运转时杨李益每天也为员工的工资发愁,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能做到今天的成绩是特别不容易的,杨李益说:“四十多年还在坚持做轻工业的企业屈指可数”,可是他做到了,还立志走出国门。你肯定好奇为什么他能在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瓜果削皮机、果粒无损抠粒机、切片机等)研发制造领域坚持做二十多年,是什么信念在支撑他做这项事业?答案就在下面。
说起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大家现在肯定都不陌生,甚至在果蔬加工企业都可以随处可见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相关产品,可在八九十年代时,大家对于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还比较陌生,它对大家来说还是个新鲜的词,相关企业几乎没有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方面的产品,可到底什么是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又对果蔬加工相关产业有什么帮助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达桥设备公司的“三去”王国!达桥瓜果“三去机”是一系列食品设备的简称,达桥设备产品谱系已囊括瓜果削皮机、去籽机、去核机、切片机、切瓣机、刷洗机等多个类别。其中,果粒分离机更是可以将柚子、百香果、石榴等的果粒进行无损伤分离。
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果蔬前处理属于高危环节,大批工人日复一日在流水线上从事着繁重的削皮切块工作,锋利的刀具随时可能带来伤害。
杨李益对此印象深刻,在华南理工大学教书以及在国营食品厂和食品机械厂任职的26年里,他曾多次考察这类工厂。他回忆,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工人工作环境危险恶劣,工厂生产效率低下。
2003年,为了解决果蔬前处理环节刀具带来的伤害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情况,杨李益成立了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下称“达桥设备”),尝试以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设备将大量劳动工人从产线上解放下来。如今,达桥设备已“通解”百余种果蔬的“三去”环节,其机械设备及加工整线已输入全球40余国,不少设备或产线每小时处理原材料可达1吨以上。
纵观世界,近现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都是以人口红利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什么都求“快大上”。杨李益发现:十几年来很多企业为了保证果蔬新鲜,增加经济效益。就大量的雇佣工人,他们知道有些果蔬保鲜时间短、又容易腐烂。果蔬加工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没有长远目光,不去想这样大量雇佣工人会给企业增加用工成本的同时由于锋利的刀具随时可能给工人带来伤害,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一些即时瓜果的腐烂速度更加严重,从瓜果存储到库房、人工去皮、切片、去籽等相关流程后由于低效率带来的果蔬不新鲜、口感变差。杨李益深深地为国民的健康担忧,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既能保证果蔬加工企业的利益,还能保证工人安全、节约用工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更能保证人们吃到嘴里的食物是健康的安全的。因为果蔬加工安全得从源头抓起,总不能等带有腐烂毒素的瓜果做成食品销售的时候再去销毁吧?那样老百姓的损失谁来弥补?所以就得从食品加工的源头杜绝这些因素。那么,有没有一种设备既能使果蔬加工企业生产效率增大、人工成本降低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证瓜果新鲜程度呢?或者说“鱼和熊掌兼得”呢?他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研究和实验发现通过智能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杨李益说:“任何有生命力的产品都要符合相对‘物有所值’的特征,只有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才会赢得市场占有率。”为了把生产出来的代替人工的达桥设备让广大果蔬加工企业使用,最初他主动找果蔬加工企业,并宣传推广更多的企业来使用,近年来在国家工业智能政策的倡导和支持下,果蔬加工企业也对智能设备取代人工繁琐操作的效率安全意识也逐渐有所提高,他们公司研发的达桥“三去”设备,日益受到瓜果加工企业和预制菜企业的认可,目前,其产品已覆盖全国,并走向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了国际质量管理ISO认证,4型单机通过了欧盟CE认证,出口约占其整体营收的六分之一。
除产品出口外,一台设备往往牵出一整条自动化产线,达桥设备的业务也由单机销售拓展至整线出口,并为客户提供设计、制造、安装等的一条龙服务。
近年为了配合国家“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发展,为了让大众更好地认识、了解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杨李益于2019年参编专著《中国食品物理加工技术》(科学出版社),在该书第2章中率先提出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自适应理论及数学模型。
以智能化找回丑果残果价值
在达桥设备的车间里,一颗颗柚子被放置在削皮机上,随着机器开始运作,硕大的果实开始飞速旋转,黄灿灿的柚皮在刀片下丝滑地“流淌”出来,不过十几秒钟,一颗柚子便被“脱”去了外衣,从机器另一端滑落下来。
这样一台削皮机,每小时能处理柚子500个,可替代约10名工人。杨李益介绍,截至目前,这款柚子削皮机削下来的瓜果皮连接起来能够绕地球200多圈。
除大幅提升果蔬处理效率和标准化程度外,削皮机还采取了双刀削果的模式,能够将油皮、白海绵皮、果肉高效分离出来,而其中的海绵皮可以用于制作菜干和可降解卫生巾,柚子产业的综合效益因而大幅提升。
事实上,在农业生产中,丑果残果的处理始终是一项挑战。据统计,在类球形果蔬中,丑果残果占比高达30%,而在石榴中,裂果比例甚至高至半数。形状、大小参差不齐的水果如何实现标准化加工处理也成为一大难点。
杨李益提出,要用智能化的思维解决问题。达桥设备的机器带有智能有自适应功能,可自动跟贴果实随高就低,随粗就细、随弯就直,因而在形态差距甚远的冬瓜、南瓜、大芋头、西瓜等30多种果蔬处理中游刃有余。
智能技术还使机器能够精准识别果实的各个部分,在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达桥设备产品谱系已囊括瓜果削皮机、去籽机、去核机、切片机、切瓣机、刷洗机等多个类别。其中,果粒分离机更是可以将柚子、百香果、石榴等的果粒进行无损伤分离。
市场需求也成为其产品不断创新的持续推动力。公司摒弃了“小试-中试-大试”的老路,以“自试-客试-厂试”的途径无障碍直奔用户,并根据客户反馈对设备进行不断优化。
以一款冻柿子削皮机为例,杨李益回忆,当时,客户要求机器将通体梆硬的冻柿子削皮去蒂,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碎渣不能粘到果肉上。面对这一见所未见的北方水果,他和团队先后三次调整改良,才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并实现应用落地。
随着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达桥设备还在考虑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别。
杨李益透露,“在素菜方面,公司将由过去偏重的类球形果蔬向更多品类拓展,目前,类柱形莴笋削皮和切片机、甘蔗去皮机等已成功研制;在荤菜方面,达桥正在与华南理工大学有关团队合作,共同研制高光谱检测机,服务肉类品质精准检测和控制。”
以不断发展和创新促进企业前行
杨李益说:“荣誉只是过去,但达桥获得每一种荣誉都将成为一个信念,激励着我们在微生态领域不断前行。”可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前行和发展就得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没有创新的精神企业就是无本之木,迟早会被大浪淘沙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外。创新和发展又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现在流行自主创业,有些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就直接去创业,哪怕资金充足,最后成功的概率还是很低, 因为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谈成功,是比较难的。杨李益说:“创业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少如牛角。”年轻人没有基本的社会经验,没有对社会的清楚认识,很难成功。建议可以先去一些公司学习实践一下,一切要从零开始,不要怕吃苦,放下身段,要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掌握最基本的公司运作知识,相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对轻工业领域的研究交流,达桥公司长期以来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密切合作,构建了强大的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技术研发团队,全方位致力于食品装备在各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正因为达桥人对食品装备研发的执着与坚持,公司每年都会去招聘会招聘各个岗位的人才,不断的壮大公司的团队,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不断的鼓励员工学习,把每天学习当成习惯,坚持技术产品创新。
据了解达桥已获得食品装备等技术领域的国家发明专利六十八项,目前在研项目产品有多个,并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瓜果加工前处理装备系列等独具特色的产品,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农业农村部推介“十大新装备”和“优秀新产品”、全国轻工业协会科技一等奖。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结在车间里。2023年12月,很荣幸能够参与爱心商会在井冈山革命老区万安县实地考察井冈蜜柚、脐橙种植,谋划机械化高值化加工事宜,为革命老区共一份力量,增强老区农业产品附加值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杨李益说。
杨李益也曾说过政府的认可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好的鼓励,也感谢地方党委、政府给予我们支持的帮助。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今天,伴随着我国已经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踏出铿锵步伐,我们也要坚定地在食品装备制造领域心无旁骛,深隽思索,刻苦探究,勇敢攻关,以追求极致的精神不断实现升级和跨越,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抒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