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阴雨天就来了,湿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对红薯粉的晾晒造成影响。在宁远县冷水镇毛头坪村的太阳灯晾晒室里,村支部书记张石平正在仔细翻看红薯粉的挂晒情况。
“冬季是红薯粉生产销售的旺季,天气越冷,红薯粉越好卖。”张石平笑着说,“这一个多月,客户跟我们预定了15000斤红薯粉,我们正在按订购单生产。”
毛头坪村红薯粉制作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老师傅们的纯熟技艺,多得益于父与子的代代相传与几十年实际操作的经验沉淀。
提起毛头坪村的红薯粉,连对食材一向挑剔的袁阿姨都要赞叹一声“柔韧爽口”。问及今年红薯粉的储购情况,袁阿姨说:“还没买到,下单的人太多了,我这个老客户都被排到下一批了。”
毛头坪村的红薯粉年年被抢购一空已是常态,但是去年却明显地产能不足,刚到年底就没了货。张石平一打听,原来是老师傅们年纪大了,又没有新帮手,导致产量年年下降,无法稳定供应市场。看到传统手工艺没落,张石平心里慢慢转出一个念头:办厂,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红薯粉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授徒时,新手学习期会造成大量的材料损耗,老师傅们往往都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不愿意在家里带徒授课。工厂建立起来后,张石平邀请老师傅们到厂里教授技艺,承诺学习的材料由厂里提供,耗费的材料由厂里承担。没有了后顾之忧,老师傅们安了心,教学也更尽力,一批新的传承人就这样诞生了。
“学习期间材料损耗是正常的。”张石平说:“身为支部书记,不能总算经济账。我最在意的是这个项目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不能总盯着眼前这点损失。”
加工厂建起来了,技术团队有了,那原材料从哪里来呢?“毛头坪村倒是世世代代都种些红薯,但是如果要大规模生产红薯粉,单靠村民们零散种植的量是不够的。”张石平不愿意从外地“进口”被人扼住咽喉。
转悠了两个月,张石平很快确定原材料种植基地:坐落在山脚的黄土沙地不适合种粮食蔬菜,多劳少得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地块村民们看不上,往往闲置抛荒,久而久之杂草丛生。但是,黄土沙地却是红薯的最爱,这样的土地种出来的红薯,个头大、淀粉多、腐烂少,做出来的红薯粉柔韧丝滑无异味。自从张石平动员村民们在这里种红薯后,土地抛荒问题、原材料供应问题解决了,又有效增加村民收入。
2023年,毛头坪村种植红薯80余亩,加工制成红薯粉条2万余斤,产值突破50万元。(李宇来 郑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