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微菜场进社区试点,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住宅小区内,通过布设类似智能快递柜一样的自动售菜机,智慧微菜场希望能填补传统生鲜销售渠道空白,满足市民就近买菜的需求。
然而,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选址不当、目标群体定位不准加之商业模式不成熟,市民接受度不高,这一便民新业态随着时间推移,运营和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前期投入的众多货柜陷入了无人管理、无人补货、无人问津的状况。
24小时不打烊设备闲置停摆
“楼下一排冷藏柜里放着新鲜蔬菜、肉类及水果,居民用手机扫码随时就能挑选购买。”这是社区智慧微菜场当初投用时的场景。
近年来,智慧微菜场进社区在不少城市兴起,“今年将布点500家”“‘十四五’时期将建成1000家”等表述出现在多地政府工作计划中。
西部一市2019年启动社区智慧微菜场项目试点建设,并将其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推进,2020年底已建成运营300个。
然而,记者近期回访看到,不少网点已经停业。在一社区居委会附近,一个简易棚子外部喷绘着“菜篮子进社区工程”“社区生鲜智慧微菜场”等字样,但内部却没有自动售菜机,而是停着多辆电动摩托车。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中,虽然还能找到场地,但货柜大多不见踪影,部分能找到的,有的被篷布围挡,有的则摆在了靠近垃圾桶的地下停车场。
“当初菜还是比较新鲜、实惠的。”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居民说,刚开始推广用过一阵,那时候买菜有折扣,每天也有工作人员维护更新,不过都是几年前了。如今,拨打广告牌上的客服电话,均已关机或暂停服务。
当地一家民营企业投资三千多万元参与了社区智慧微菜场项目建设,旗下1168台生鲜智能自售柜前期业务高峰时,日均可销售农产品约25吨,其中鲜菜价格低于农贸市场,比生鲜超市也低10%—20%。
不过,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这家企业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时在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上查询显示,该公司股权冻结,涉及100多个司法案件,99%以上的案件身份为被告。当地官方回复称:“虽然市商务局多次协调相关经营主体力争盘活项目,但没有主体愿意接手,该公司也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来盘活,导致项目被迫闲置。”
买菜新模式留下未解“连环套”
受访人士认为,社区智慧微菜场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市场,可解决农产品生产“最先一公里”和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多方面原因叠加,最终导致难以为继,还留下一堆问题待解。
首先是一些参与企业至今仍负债累累。“看着很小一件事,却很具体,涉及手续、部门特别多,很复杂。”一家参与了先期试点的企业负责人说。据介绍,起初建设的50个社区智慧微菜场建成运营后,市民对网订柜取接受度不高,客单和运营情况非常不理想,2020年不愿再投资建设。后续加入的一家企业账单显示,其采购生鲜智能自售柜花费约1300万元,此外支出还包括网点场租、员工工资、物流运输配送费用等。加之前期低价培育和拓展市场,导致成本和利润倒挂,累计亏损约1200万元,目前入不敷出、流动资金短缺,仍拖欠供应商货款。
智慧微菜场办不下去,一些加盟商、消费者利益也遭受损失。为扩张网点、扩大经营规模,运营主体一方面采用每个网点收取6万元不等保证金的形式发展加盟,承诺每个网点有3000元/月—4000元/月不等金额保底收益,另一方面还采取充值优惠的方式面向居民发行充值卡。据了解,某公司曾收取82户加盟费用约800万元,吸收4000多位客户充值费用200余万元,目前相关经济纠纷还在处理中。
早期相关部门投入的扶持资源也“打了水漂”。早在2019年,当地商务厅便下拨了666万元社区智慧微菜场支持资金,次年又以农产品促销专班名义,对2020年新建成社区智慧微菜场每个销售柜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并对专柜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农产品销售额给予5%的一次性奖励。此外,针对参与企业融资困难,智慧微菜场进社区布点以及小区物管、场租、电力供应、车辆通行停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当地也多番协调,开辟“绿色通道”。
问需于民让“菜篮子”更稳当
智慧微菜场,原被寄予厚望,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补充与社区便民商业的新业态。受访者表示,这一公益性微利项目市场失灵,说明相关部门和企业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
“京东到家、美团选得也便宜,还能直接送到家。”“配送车辆消耗、仓储、分拣、人工等,成本太高了,怕是开不久。”“这种搞法肯定没啥生意,比不上街边摊贩新鲜。”记者发现,早在项目起步阶段,一些市民就表达过担忧,但实施主体认为此举主要服务的是老年人和白领上班族,有一定商业空间。记者在对部分智慧微菜场走访时还发现,一些小区附近本就有多个平价菜场、生鲜超市。已经存在成熟的生鲜销售点,使得智慧微菜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运营管理混乱也是智慧微菜场最终废弃的重要原因。2022年3月,某市辖区纪委监委曾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智慧微菜场”建设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该区34处售卖点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线下无货柜管理人员,长时间没有进行补货,导致货架空无一物,本应方便市民生活的民生项目没有发挥作用,附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贵州大学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段忠贤等专家指出,要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离不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行业人士建议,结合国家提倡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地方应围绕群众需求来布设网点。此外考虑到社区团购等生鲜零售行业的激烈竞争,在载体上也不宜过分追求线上,事实上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一些智慧化改造同样具有价值。
此外,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对新兴业态及产业,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避免盲目跟风,要切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试点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改进扶持方式和方法,加强扶持政策后期跟踪监管,确保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发挥效益。(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