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长汀县大同镇师福村的鸿鑫食用菌有限公司加工厂房,菌类作物的气味扑面而来。正对厂房大门的架子上,摆满了形状大小各异的灵芝和茯苓,工人们正忙着制作菌种培养基。
菌种培育
升级培养基配方,菌种更新鲜
作为公司负责人,魏仕斌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厂房,查看生产情况。
魏仕斌是浙江景宁人,1991年跟随父亲到长汀种植椴木树菇,一直从事食用菌种植,探索出把大田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工厂化种植技术引用到林下的经验。
近年来,魏仕斌逐渐将主要精力放在林下种植茯苓,成为远近闻名的茯苓种植专家。查看菌种的生产情况是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
“菌种制作,第一个步骤是制作培养基。”魏仕斌热情地招呼记者看原料,“这是麸皮,这是玉米……随着拌料机运转,这些原料很快会成为培养基。”
以往,菌种培育常以松木屑为原料,但这种培养基保存菌种的时间有限,菌种通常20天左右就会老化。
经过多次实验,魏仕斌改良了配方,用玉米、麸皮等作物取代松木屑。“这样便于装袋,更有营养,菌种保存时间能增加一倍以上。”
包装好的培养基经过杀菌和冷却后,被送入无菌接种的工作间。
“一定要注意保持无菌环境,植入菌种时要先把培养基用酒精灯烘烤几秒,这样有利于菌种培育。”工作间外,魏仕斌细心叮嘱工人。
接种好的菌种,会被送往发酵培养间。
“菌种培育,厂房的温度是关键,需要时刻保持在25℃~28℃之间。”魏仕斌说,因为要保持定温,电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好我们属于农业生产,电费有优惠政策。”
菌种一般需要培育15天左右才可以对外销售种植,魏仕斌的工厂一年可以生产100多万包菌种。
菌种种植
创新种植方法,环保效益高
看完工厂,魏仕斌又带着记者驱车前往几公里外的新桥镇黄金坑山场,查看新一茬茯苓。
山路难走,陡峭颠簸且曲折狭窄,魏仕斌需时不时下车查看路况。
将车停在山腰宽阔处,魏仕斌向山上的种植点走去。“这个口不能开太大,口子大了水分容易流失,而且怕虫蚁叮咬。”他查看完树蔸上的三包菌种,又将树枝盖在菌种上。
茯苓种植的头几日需要密切关注菌种的生长情况,魏仕斌说:“有些工人对种植技术没那么了解,要提醒他们。”
林下树蔸种茯苓,这是魏仕斌的发明。近年来,长汀县实施松林改造,留下了许多树蔸,若任其腐烂,浪费资源,且易引来松林害虫,若要挖除,则需大量人力物力。
“直接在树蔸上接种,栽管容易、产量稳定,松树蔸也能变废为宝,既环保又能增收。”魏仕斌一脸自豪。
2019年,其“原生态下松树蔸种植茯苓创新技术”在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南方春季雨水多,茯苓成活率低、产量低、种植时间短。为解决这一难题,魏仕斌进一步改良创新,2020年又发明了伐桩顶面接种法。这种种法可使茯苓的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且白蚁危害少,产量高,茯神多,二批茯苓质量好。据介绍,按口径20厘米以上的松树蔸每亩40个计算,亩产茯苓约600斤,产值3000元。
带动增收
形成良性循环,促产业发展
午饭后,魏仕斌再次回到菌种培育厂房。此时,师福村村民赖邦连走进来,商量新一轮茯苓种植事宜。
“我是最早一批跟他种茯苓的人,快10年了。”赖邦连说,如今自家的茯苓种植规模有1000多亩,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魏仕斌的影响下,种植食用菌的农户越来越多。魏仕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租用山场、提供优质种子等方式,带领乡亲在家发展产业。
2020年以来,他每年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竹荪400多亩,灵芝3万多棒、香菇300多万袋,林下松树蔸种植茯苓8000多亩。
不仅提供种子,魏仕斌还传播技术。他举办了林下经济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种培训班,几年来,培养了食用菌种植专业户200多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助力产业发展,让农户提高收入。”魏仕斌说。
不只在长汀,魏仕斌还带动省内外的种植户种植茯苓超过2万亩。
当下,林下经济热潮涌动,魏仕斌也有了新规划:“下一步,公司计划利用政府出让的12亩地建设产业园,实施技术指导、菌种提供、产品回收一条龙服务,让更多农民分享收益,让更多人加入林下种植。”
魏仕斌的计划得到长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去年,县里专门出台《长汀县茯苓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通过给予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增强组织保障等措施扶植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戴敏 徐士媛 陈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