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云茶实现了一个“小目标”:迈上千亿产值。
千亿产值背后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渠道的不断丰富,以及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当然,千亿产值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加剧。
庆幸的是,云南清醒又务实。意识到要加强古茶树保护,提升茶叶初制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带动效应的名企名品,要跳出“云茶”看“云茶”……
高原特色农业的集群里,茶叶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古茶树、古茶山、名茶品……让“产地云南”的“云字号”茶企面目更加清晰。而连续5年的“10大名品”评选,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云茶名企、名品从茶山走向了市场,云茶也要借着“10大名品”的东风往外走,往更大的市场走。
如今,云茶有底气提出新的目标: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发展,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
行业透析
如何让饮料换茶饮? 茶企正在尝试
要把年轻人手里的那杯饮料换成茶饮,很难,但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云南本土茶企,正在尝试。
用冰滴咖啡的方式制作冰滴生茶,潮流感引发年轻人共鸣;用当下最热门的设计理念装修门店,审美在线深得潮人心。
不管是一年时间就开起4家门店的“上山喝茶”,还是已经深耕茶饮市场8年的大益茶庭,和卖出去多少杯茶相比,他们更在意云茶被接受,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被认可。
当我们谈论起新茶饮给品饮消费带来的改变时,两家企业和我们谈的是:茶,还可以如何进化?
有一层迷雾,挡在了茶与年轻人之间
“‘上山喝茶’不是新茶饮,它更像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愿贴上“新茶饮”的标签,云南茶企“吉普号”旗下的直营连锁品牌“上山喝茶”项目负责人蒋仪涛说,“上山喝茶”的每一个门店,都像是一次对茶和空间关系的探索。就是从喝茶的场景、人群、饮茶方式以及茶饮产品多维度入手,挖掘将一杯云南好茶融入生活日常的更多途径与可能性。
云茶难道还没有融入云南人的日常生活?在蒋仪涛看来,融入得还不够。喝茶应该自在又日常。但是放眼云茶消费市场,显然把年轻群体排除在外了。
不少影视作品中的“茶”形象,多与古典技艺、民间民俗、功夫茶台放在一起,茶有“内容”更有内涵。但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门槛。
“年轻人手里的那杯饮料”实在是太大的市场,年轻人有着太多选择。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无法在传统茶饮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感。
“有一层迷雾,挡在了茶与年轻人之间。”蒋仪涛说。这层迷雾究竟是什么?“吉普号”也就是“上山喝茶”的创始团队花了10年时间探究后发现:茶行业步障自蔽,让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在于,云茶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准体系。标准,简单理解,就是买卖透明,诚不我欺。让消费者清楚明白知道,自己花钱买了什么东西。
用“标准”为喝茶赋予年轻化的表达
要打破常规,就要敢驱散迷雾。蒋仪涛坦言,“吉普号”从咖啡行业上找到了参考。“不管是从味型,还是从生产、制作到销售环节,咖啡行业都有严格的标准体系,这样的标准帮助消费者在品饮、购买时打消了很多顾虑。”
“上山喝茶”用“标准”为喝茶赋予年轻化的表达。比如琥珀乌龙,用咖啡机制作,它可以不带出茶叶里的苦涩味,同时又能充分把茶叶里的果胶质萃取出来。这样的方式,早已被大益茶庭运用在茶饮上。
2014年,大益茶庭首店落地韩国首尔,迈出普洱茶饮品市场的崭新一步。“走出去”的成功,让大益茶庭想要“走回来”。
回来的首站,瞄准了上海。从上海开始,继而在云南、广州等地都有了实体门店。大益茶庭通过这一种模式,传导着它的目标:重新定义都市年轻人的茶饮方式。
大益茶庭运营总监金璐婕介绍,大益茶庭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共布局了10余家门店,其中云南有8家。最为特别的一个门店,是开在勐海茶厂的“全球会员旗舰店”。“我们想要打造一个空间,让大家轻松愉悦地享受普洱茶。”金璐婕说,开在茶厂里的大益茶庭很受欢迎,坐在这里喝茶,手中的这杯茶就来自所在地,是现阶段茶饮店中独一无二的体验。大益茶庭也想通过这样的空间,让消费者坐下来,体验茶师的冲泡服务、讲解和互动。通过一系列氛围感的营造,从喝到品,更深层次地感受茶文化。
端起茶饮的理由只有一个:好喝
从“喝”到“品”,就是要打通茶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让喝茶、品茶成为日常。大益茶庭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很多创新和进阶。“用冰滴的方式来制作冰滴生茶,换一种方式,引发大家对传统茶饮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品饮到普洱茶的地道风味。”金璐婕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茶饮品牌出现在云南街头,茶饮“买一杯带走”的快消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着茶饮的日常功能。不仅如此,大益茶庭同样重视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社交媒体的口碑属性,以“更年轻化”的方式拉近茶与年轻人的距离。
从两家企业的尝试中,我们可以发现,让年轻人放下奶茶、果汁,端起茶饮的理由只有一个:好喝。
“好喝”二字,让云南好茶真正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云茶,要从‘茶’自身走出来,要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与自在。”这或许就是企业谈论的“茶之进化”。要有新意与创意,要平易近人,要让茶成为主角,要让茶“出圈”。如今,打破壁垒的诸多茶饮店,正成为昆明年轻人社交、约会、休闲的新据点。让喝茶回归到品饮的层面,也敞开告诉所有人,喝茶并没有门槛。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不得不说,不管是“让喝茶更为日常”的“上山喝茶”,还是“重新定义都市年轻人的茶饮方式”的大益茶庭,他们的探索,给徘徊不前的茶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一丝不一样的氛围。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云茶,需要百花齐放。
行业观察
支撑千亿云茶的动力
2020年、2021年,云南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千亿。2021年达到了107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
从《2021年度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词:绿色有机、加工业产值以及品牌化。这几个关键词也正是支撑起1071亿元产值的动力。
瞄准茶叶强省的目标,云茶将在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上发力,不断擦亮“普洱茶”“滇红茶”的金字招牌,推进云茶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发展。
关键词:绿色有机 绿色是基底,有机是方向
“绿色是云茶的基础和底色,有机是云茶的发展方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工作组茶叶专家组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吕才有在编撰《2021年度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报告》时发现,几个数字让人惊喜:2021年,全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05.7万亩,同比增长26.1%,居全国第一;绿色茶园认证面积54.7万亩,同比增长20.5%。
云茶说的是绿色有机,其实是在强调“竞争力”。绿色有机,是云南省茶产业今后发展的立根之本。
在吕教授看来,“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云茶的品质来自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品种和加工的独特性。当然,有机不代表完全不施肥用药。他认为,有机茶需要证明:“有机”需要符合标准的投入品,并使用综合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绿色有机”的投入要比传统农业大得多,但是价值还没有从消费市场中体现出来。
云茶行业里的企业,不断在种植端推广绿色有机的方法,在销售端推广绿色有机的健康。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绿色有机茶园彰显了其价值。在其背后,更凸显出茶行业坚守品质的决心。
云茶要有品质,原料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原料,就谈不上好产品、名品,更谈不上高附加值。
每年都要往茶山上跑,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研究会茶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滢惠形容自己“泡”在茶山。见了无数茶园,她有个深切感受:茶农对于有机的认识在加深,对绿色的重视超乎过往。“添绿”已经贯穿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环节。
关键词:茶叶加工业产值 综合利用,赋予茶叶更大价值
2021年,全省茶叶加工业产值714.9亿元,同比增长92.3%。2020年,这一数值是371.8亿元。茶叶加工产值在2021年有了长足进步。
“以前的小作坊里,‘三件套’‘一锅端’就能产茶。”吕才有口中的“三件套”是炒锅、揉捻机、烘干机。“一锅端”就是有个灶台,支口锅就能做茶。随着云南省不断推进茶叶初制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茶叶初制所建在了主产区的茶园里,“三件套”“一锅端”已经成为历史,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品质得到了保证,价格也就“起来了”。
在冰岛村,杨滢惠站在刚刚建成的茶叶初制所里给茶农演示炒茶的标准化流程。“吃牛排要七分熟、五分熟,讲究烹制技术,炒茶也一样。”标准化,是为了提升云茶加工工艺,最终为的还是品质。
杨滢惠介绍,她也曾经在茶农家“一锅端”里演示过炒茶。如今,清洁生产、精细加工、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云茶行业的共识,很多茶企更新了设备和工艺,茶叶生产从采、制、储、运各环节都进行了改造,有效提升了云茶的总体品质。同时,一些新工艺新技术也被广泛采用,发展了一些新的特色产品,如紫鹃系列和白茶系列等。正是茶叶加工制作工艺、技术、管理的创新,使云茶在产量稳步扩大的过程中实现了品质、口碑的大幅提升,价值也得到体现。
茶叶还是要做好“综合利用”这篇文章,来给茶叶赋予更大价值。对于云南省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来说,还期待通过技术创新或是筑巢引凤来进一步打破僵局。因为,“千亿云茶”要再上一个台阶,要求新求变。
关键词:品牌化 要让叫得响的企业也能走得稳
“滇红一直是云南省茶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同时也是‘立顿’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品质得到国际认可。”提到滇红,吕才有感到有些可惜:地位从昔日的“主角”退到了“配角”,不是因为滇红品质不好,而是产业引领性不强,造成了茶产业小散弱现状突出。从5年来“10大名品”榜单上的企业更迭就能看出,“叫得响的企业不一定走得稳。”茶企龙头的引领带动不足,缺乏强势品牌;茶叶品牌之间相互仿效,但内容、产品、服务趋同;不少茶企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抗风险实力,茶行业难出名企、难出名品,更难出名牌。
所幸,云茶行业有了开放的胸怀。小罐茶、八马茶业等国内头部茶企入局云南,新思维、新动作、新理念,都在影响着云茶行业。一个小份装盒,引领了茶行业改变包装的热潮;精准的定位,用多元化的产品“拿捏”住了消费者。
吕才有建议,云茶行业要读懂市场,认清需求,按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开发。同时,也不能把茶仅仅当作茶来看待,要有更大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要借着“10大名品”和更多平台、评选,往外走,往更大的市场走。
在杨滢惠看来,云茶要在千亿产值上再上一个台阶,用好原料、拼好工艺、讲好故事,同等重要。“有时候我在想,云南的茶企,如果能团结起来,一起来推动整个行业,它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真的,不可估量。”杨滢惠相信,“千亿云茶”有优势资源、独特品种、开放的胸怀,不怕它起不来。(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