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强调要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在维护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等方面,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明确了“二十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具体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科学系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6.9%,一产增加值占比1.86%;地形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34家、“两院”院士7名。这些特点决定了南京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独特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奋力走出一条符合大城市规律、具有南京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
牢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嘱托,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南京虽然是粮食主销区,但落实“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须臾不能放松。近年来,南京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9.6亿斤以上,蔬菜年产量280万吨左右,今年夏粮再获丰收,预计总产、单产分别增长7.1%和1.5%,秋粮种植已全部到位。衡量粮食安全的底线是否守牢,首要评判标准是保面积、保产量的任务是否落到实处。南京将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3万亩以上。同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到“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70%。压紧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持续抓好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
聚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产业”的目标,持续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南京初步构建了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加快形成。未来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南京将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智慧农业,培育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优化“食礼秦淮”“固城湖螃蟹”等区域公用品牌服务,不断提升“宁”字号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价值。健全完善“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着力壮大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融合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放大乡村生态宜居价值,挖掘乡村风情、乡愁记忆、诗意栖居的独特魅力,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努力打造成城市生态涵养区和创新创业空间,为现代智能、环境治理、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提供理想栖息地。
扛起“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重任,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南京发展农业科技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国家级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我们将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构筑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创支撑。加快推动国家级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动发展,持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迭代转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增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强化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高质量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进联合靶向攻关和重点突破,建好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破解农业科技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推动优质农机装备和农技、农艺服务进村入户,进一步提升都市农业科技内涵。
落实“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用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南京把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已培育发展9300余个家庭农场、4030多家农民合作社、500多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流转的耕种面积超过180万亩,承担了全市60%以上的稳产保供任务。我们将围绕“扩面、提速、集成”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有序实施农村“三块地”改革,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培育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利润,引领更多小农户迈向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轨道。(韩立明)